吃进去的食物是怎样变成翔的?

号称吃货的你,有没有好奇过,当美味的食物触发我们的味蕾后,会经历怎样的一段历程?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走进科学,哦不,强行科普:食物在我们人体内的神奇旅行。老司机要发车了,有要上车的吗?

先来了解一下背景:人体需要从外界摄入的物质有6大类: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前三类是大分子物质,需要经过消化后才能被吸收,后三类是小分子物质,不需要消化就可以被机体吸收利用。

而食物消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物理性的,可以简单理解为研磨搅碎——将食物从大块磨成小块,使它能够充分与消化液混合;另一种是化学性的,由消化液中的酶分别将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这两种方式相辅相成,共同协作,为人体的新陈代谢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

首发站——嘴巴

食物消化的第一站是嘴巴。事实上,当你吃第一口的时候,消化就开始了。在嘴巴中,通过咀嚼和唾液中酶的作用,食物得到了初步消化,而被唾液包围着的食团经过吞咽后就进入了咽喉从而到达食管。

第二站——食管

现在食物已经到达了第二站——食管。食管其实是咽喉到胃的一条通道,但具有收缩功能。通过一系列的收缩蠕动,食物会被推着向前进入胃。食管与胃连接的部位,叫做贲门,贲门的肌肉具有非常强大的收缩能力,能够防止胃的食物和胃酸等反流到食管。所以正常人即使平躺着或者倒立的时候,胃里面的东西也不会反流进入食管。但有些婴儿在吃奶后平躺容易吐奶,可能的原因就是贲门的肌肉比较薄弱。

第三站——胃

从食管下来,食物就进入了胃部。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有1~2L容量,饥饿时会稍微缩小,吃饭时会随着食物增多而扩大。胃具有很强的收缩能力,能将食物搅碎,堪称搅拌机和磨床,同时会分泌胃酸和各种酶来继续分解食物。经过胃的机械性和化学性消化后,食团逐渐被胃液水解和胃运动研磨,形成了水样或糊状的粘稠物。这时候已经看不太清楚食物原来的样子了,所以被称为食糜。胃的运动还使食糜逐次、少量地通过幽门,进入小肠。

第四站——小肠

食糜由胃进入小肠后,便开始被吸收。正常成年人的小肠长4~5米,小肠内消化是整个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在这里,食糜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和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后大部分被吸收,而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就从小肠进入大肠。

由于食物的软硬、材质不同,因此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也不相同,混合性食物一般在小肠内停留3~8小时。

第五站——大肠 

人类的大肠主要用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同时还作为消化吸收后的食物残渣的“临时车站”,食物残渣在大肠的停留时间较长,一般在十几个小时以上。在这里,食物残渣中的一部分水分被大肠吸收,剩余部分经过大肠内细菌的发酵和腐败作用后形成粪便。

终点站——厕所

到此,食物走完了人体内的全程,到达最后的终点站——厕所。最后的最后。如果不想刚排出来的残渣又被你不小心吃进去的话,记得便后洗手。

【参考资料】

朱大年. 生理学[M]. 第八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年.


本文系就医160原创文章,作者:邓天颖,转载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标明原文网址,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