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为何疾呼:有没有一位能够打胜仗的将军?

1942年9月,蒙哥马利刚到非洲不久,就成功阻止了隆美尔的一次大规模进攻,这就是鲜为人知的阿拉姆哈勒法战役。战役中,蒙哥马利坚持不上当,无论德军如何引诱出击,英军装甲部队就是无动于衷,没有“脾气”的隆美尔只好退兵。

让人们不解的是,为什么不乘胜追击?认为他过于谨慎,就连丘吉尔也对此表示不满,但向来在非议中我行我素的蒙哥马利可不管这些,全心投入到阿拉曼战役的准备中。丘吉尔对其越来越不放心,甚至一度后悔选择了他,这是怎么回事?

蒙哥马利为打胜仗,连丘吉尔的话也不听。

阿拉姆哈勒法战役,作为一场单纯的防御战,尽管没有在德军撤退中全线反击,继续扩大战果,但对接连败退的英军来说,能够成功阻止“非洲军团”的进攻,还是让英国上下欢欣鼓舞。同时,他们更渴望更大的胜利,其中就包括丘吉尔。

就在战役结束后的一周,蒙哥马利制定了阿拉曼战役的进攻计划,预定在10月23日对“非洲军团”全线展开反攻,代号为“捷足行动”。但丘吉尔不满意进攻时间,他直接要求中东战区总司令亚历山大,希望能提前发起进攻,这是为什么?

首先,宣传上的要求。成功阻止“非洲军团”前进的脚步,算不上是一次真正的胜利。在各个战场上,盟军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一次反攻的胜利一定是最好的宣传,而趁对方没有准备好立刻投入反击,是获取胜利的关键。

其次,显示实力的需要。自美军参战以来,军事行动的主导权始终掌握在英国人手里,但随着美军的投入越来越多,关于“听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11月份登陆非洲的“火炬行动”之前,一场胜利最有说服力,实力就是主导权。

更关键的是,为了本国的长远利益,在这场世界大战中,英国必须拥有绝对的地位。非洲战场是“先欧后亚”战略的一部分,最能体现英国人的利益。也就是说,盟军的一切行动都是在符合英国利益下进行的,但接连的战败是没有话语权的。

蒙哥马利对丘吉尔干涉军事的做法倍感诧异,尽管军事服从政治的需要,但也要从实际出发。他坚持认为“在一切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提前进攻一定失败,不能这么做”,亚历山大也坚定地站在他的一边,丘吉尔被迫同意,可心里十分恼火。

阿拉曼战役如期举行,丘吉尔更加看不上蒙哥马利。

1942年10月23日,就在隆美尔在国内休假期间,阿拉曼战役开始。尽管从双方的实力看,“非洲军团”明显处于劣势,却依然阻挡住了英军的进攻。蒙哥马利并不着急,似乎有意地与对手拼耗,可一连3天没有大的进展,还是让人不放心。

在“非洲军团”顽强的阻击下,英军损失惨重。仅3天就伤亡6000多人,损失坦克近300辆,这样的损失大大超出了蒙哥马利的预期。这说明“非洲军团”的实力依然强悍,但他坚持认为其糟糕的后勤,不会维持多久,现在只需等待。

当然,在英国空军的支援下,“非洲军团”的处境更加危险,尤其是坦克的消耗很大。当隆美尔匆匆从国内赶回战场时,防线上危机四伏,为扭转被动挨打的局面,他命令部队进行反击,双方打成了胶着状。蒙哥马利决定实施“增压行动”。

按照计划,他要以步兵作为主要作战力量,拖住对手的装甲部队,并将撤回的装甲部队,组建成一支预备队,在防守薄弱的意军防线上实施穿插,继而集中全部的坦克对付南侧的德军。就在蒙哥马利将前线所有的英军装甲部队撤回时,麻烦来了。

原来,撤回装甲部队的消息传到伦敦,立刻引发了极度的恐慌和不安,这意味着英军进攻的失败。丘吉尔更是找到帝国参谋总长布鲁克,激动地说道:“蒙哥马利想干什么?我们有没有一位能够打胜仗的将军?”并要求对其进行展开调查。

丘吉尔怒气冲冲地批评蒙哥马利,让布鲁克看不下去了,他要为老朋友、老下级辩护,他明确告诫不要这么做,“撤下的部队是为了组建新的预备队,准备下一场更大的战役”。在他看来,丘吉尔的做法显然就是不信任,并无端地干涉军事。

但仍放心的丘吉尔,还是派出特使到前线了解情况。蒙哥马利解释到:“我曾向首相说过,这场战役要进行10天,还有3天”。言外之意就是时间未到。旁边的将领愤怒地说道:“我们在前线拼死拼活,有人在背后说三道四,最好闭嘴”。

未完待续,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不连颠空战》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