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马利夫妇脾气、性格相反,为什么相安无事?

1927年,对于40岁的蒙哥马利中校来说,是个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他不仅收获了爱情,与39岁的寡妇贝蒂.霍巴特结为夫妻;而且被陆军部相中,到坎伯利参谋学院担任教官。可谓是事业、爱情双丰收,人生进入了崭新的一页。

婚后的生活简单而甜蜜。蒙哥马利对姗姗来迟的婚姻十分呵护,对贝蒂的爱是细心而全方位的,尤其是对两个继子更是宠爱有加。在他看来,对继子的关怀有加,就是对家庭的担当和责任。同时,鲜明的个性和自信,也在证明其非同寻常。

两个性格不同的人在一起,包容是关键。

蜜月过后,面对琐碎的生活,锅碗瓢盆的“磕碰”开始了,甚至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蒙哥马利与妻子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别扭。看来,不管是早婚,还是晚婚,任何夫妻都不可回避婚姻的“磨合期”,性格的差异彻底地暴露了出来。

常年的军人习惯和养成,让蒙哥马利保持着规律、整洁、简单的生活方式,不能容忍东西随处乱放、做事无条理和不守时;而作为艺术家的贝蒂却恰恰相反,生活比较随性,喜欢不拘一格,对家务事更是不管不问,专心于她的绘画世界。

蒙哥马利开始用管理部队的方式来理家,其说一不二、唯我独尊的“大男子主义”表露无遗,不可避免地与妻子的浪漫、无拘无束的性格发生正面冲突,尤其是在外人面前,蒙哥马利的专横常常让贝蒂下不了台。不过,客人一走,他立刻道歉。

两个继子对蒙哥马利的军人作风,起初也十分反感,他们从小深受贝蒂的溺爱,自由惯了,遇到“军营式”的规矩,可以想象得到,一定是“鸡飞狗跳”、一刻不得安宁。但他对两个继子十分疼爱,经常带他们骑马、游泳和划船。

当然,男孩子更喜欢打打杀杀的故事,而蒙哥马利在这方面,有绝对的发言权。很快,他们对一战中的真实战斗经历,常常听得入神,对继父更是极其崇拜,开始遵从蒙哥马利的管束,并越来越喜欢慈爱的继父,彼此之间的感情不断加深。

在孩子们的“拥护”下,贝蒂的任性也开始屈从“大男子主义”的安排,一家人过得十分惬意、幸福。善于观察的蒙哥马利,十分清楚家庭的关键不是贝蒂,而是孩子。看来,懂战术的就是不一样,各个击破是基本常识。当然,更多的还是爱。

当教官,更让蒙哥马利的虚荣心得到满足。

自1926年起,蒙哥马利到坎伯利参谋学院任教官,从该学院毕业6年后重返军校,并以教官的身份讲述自己的战术心得,虚荣心得到了空前的满足。在和平时期,能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作用,成就感油然而生,他十分中意和珍惜这次机会。

在军校当学生时就爱出风头的毛病,当教官依然改不了,甚至“变本加厉”地施展自己的表演才能;并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机会,大肆宣传自己的战术思想,演讲成了他乐此不疲的爱好,而且人越多,他的想象力更丰富,有点“人来疯”的特质。

凭借一战的实战经验,又经历过命悬一线差点被“活埋”,让他的课既生动又丰富,经常博得学员们的满堂喝彩。学员们喜欢他锐利的观察力,以及超越传统教学的思维模式,但蒙哥马利鼓励创新,同时细无巨细地抓基本功,让人苦不堪言。

蒙哥马利对待教研工作十分认真,尽管新婚不久,但男女私情并不影响他对事业的追求,编写教案、批改作业,还要发表论文和准备演讲,忙得不亦乐乎。同时,更乐于给妻子普及军事知识。但其过于张扬的毛病,常常招致同事们敌意的眼光。

不过,习惯于在非议中做事的蒙哥马利,根本不在乎别人说什么。当然,“张扬”也是要有一定的本事为基础。在学院,他已是学校有名的战术问题权威,以及制作军事沙盘的专家。说白了,“牛皮哄哄”也要有“牛皮哄哄”的本事。

转眼间,蒙哥马利的任期届满,他该何去何从?由于各部队没有空缺职位,陆军部让其自己拿主意,他很快想到了老部队——皇家沃里克郡步兵团。该团是他军校毕业后去的第一支部队,一呆就是3年,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要回“娘家”。

3年的教官生活,对蒙哥马利来说是充足而幸福的,不仅收获了爱情,而且因为表现优异已晋升为准中校。更让其乐不可支的是,他与贝蒂唯一的儿子出生了,这让曾经畏惧婚姻的蒙哥马利,重新对婚姻充满了信心,并更加关爱自己的妻子。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蒙哥马利传》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