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中国条件相近,为什么发展比不上中国?

印度和中国在许多方面都非常接近。比如印度和中国都是文明古国;印度人口13亿,中国人口14亿;印度陆地面积298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原约占总面积的40%。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但平原面积只有约115万平方公里。因此,要说这个世界上外在条件与中国最接近的国家,恐怕非印度莫属。然而从古至今,印度的发展上却始终比不上中国,哪怕印度曾有过更理想的发展条件(比如二战结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也很快就被中国反超,而且距离越甩越远,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说到底还是两国的历史底蕴不一样。

中国历史就像一条延绵流淌的长河,过程中虽有波折,但向前奔涌的大方向却始终没有改变。印度虽然也是文明古国,但古印度文明早已断流,原先占据印度南亚次大陆的民族、部落被后来者征服与奴役,后来者又被更后来者征服与奴役,整部印度历史就是不同民族、部落、宗教之间的征服史。

不过真正改变印度命运的一件事情发生在大约公元前1500年前。当时来自亚洲中部地区的古老游牧民族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并以征服了原来生活在这些地方的原住民达罗毗荼人。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雅利安人创造了等级森严的瓦尔那制度,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将印度人分成4个等级,由上至下分别是:从事宗教文化和祭祀“婆罗门”;从事军事、战争以及管理国家的“刹帝利”;从事农、牧、工、商等职业的“吠舍”;从事各种重体力劳动的“首陀罗”。此外还有被排除在种姓制度之外的贱民“达利特”,他们被视为是“不可接触者”,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按照社会分工理论,每个人各司其职,干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对社会整体来说是一件好事。然而印度的种姓制度却造成印度社会的彻底割裂,这也是印度人与中国人在“三观”上的本质区别。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最忍耐的民族。自古以来埋在每个中国人内心最深处的希望就是三个字:有盼头。哪怕古代社会再怎么黯淡无光,大家心中也始终坚信这三个字的力量。许多人都知道自己的一生将很难从社会底层泥潭中爬出,但只要足够坚忍与努力,下一代人的起点就会比自己这一代高,下下一代则会更高。通过一代代人的奋斗,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好。反之如果生活的希望被彻底掐断,“有盼头”这三个字成为再也无法实现泡影,那么温顺善良的华夏子孙也会变成怒不可遏的浪潮,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能将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掀翻在地。

再来说到印度社会。在种姓制度几千年的奴役下,许多印度人已固化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打地洞”的观念。印度教的轮回之说根植于他们内心,他们默默忍受今生的不幸,将虚幻的希望都寄托于来世。

种姓制度导致印度社会四分五裂,缺乏团结。在过去几千年的时间里,印度在4大种姓之内还衍生出了多达上万的亚种姓,绝大多数印度人往往只在意本种姓的利益,对其他种姓的事务漠不关心。民族内部缺乏凝聚力导致印度在面对外来入侵时难以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力量,因此印度虽然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占领这块土地的统治者却换了一拨又一拨。此外,固化的种姓等级也导致许多印度人甘愿承受命运的压迫,逆来顺受,得过且过,缺乏奋斗精神,这自然会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

进入二十世纪后,印度获得了独立地位,种姓制度也在法律上被正式废除,但留在人们传统观念中的“顽疾”却难以消除。再加上低种姓普遍在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高种姓,由此导致的恶性循环成了一个近乎无解的难题,因此种姓制度也成为了印度在发展过程中难以逾越的障碍。

参考文献:《种姓与印度教社会》、《自由与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