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B站,怕它完了,但前路何在?

大概是2010年,我第一次接触了B站。

那时候我还在上中学。中学男生嘛,也就两种——宅男和阳光少年。我属于宅男那一卦的,身边关系比较好的男同学也都是宅男,在他们的带动下,我也成为了B站最早的一批用户。那时候B站的内容还不多,我们经常是AB站串着看,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A站逐渐撤出了我们的视野,言及二次元几乎只有B站。

我在B站上的关注点也比较集中,主要是番剧、鬼畜类和单机游戏类。说白了,那时候吸引我们进入B站的就是那些盗版动画片,还有up主根据番剧梗和日本舶来的梗制作的全明星鬼畜视频。我那时候在B站上把《学园默示录》看了四五遍,鬼畜up@女孩为何穿短裙 的视频我都能倒着唱。这种简单的宅男快乐伴我度过了难熬的高中。

那可是说是B站的拓荒时代,一个资深的用户就算不能全部掌握这里的所有内容,至少也能像一个合格的导游那样,领着新人在整个站里转一圈,把宝藏up和经典视频全都推荐一遍。

之后读大学、读研、创业,我也还始终是B站的忠实用户。但B站的内容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逐渐超出了一个用户所能掌握的极限。2014年B站股权变更探索商业化运作之后,这个平台的扩张速度变得更快,内容越来越多元化,范畴也很快就超过了传统ACGN和衍生品领域之外。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时候再想以一个用户的视角看懂B站已经不可能了,它的真相被拆散了隐藏在旗下不同app的不同频道里,最终汇总成财报上的一行行冰冷的数字。

这就像一个与你青梅竹马的姑娘,最终成为了作家富豪榜上的一员。在作品腰封的照片上,你还能从她的眉眼间回忆起你们一起办家家的时候,但你现在却只能从她的作品里勉强看出她现在有着怎样的三观,就这还未必真实。

5月19日,B站就发布了未经审计的一季度财报,我认真看了,打算把自己的隐忧结合着这份财报跟大家聊聊。

用户面

由于疫情影响,B站今年一季度的流量表现非常好,号称远远超出市场预期,月活超过1.7亿人次,日活也有5100万,用户日均时常87分钟。过去用来筛选会员的100道答题模式仍在,现在正式会员已经达到8200万,其中超80%留存到了12个月以后。

对同期的视频平台类竞品爱优腾来说,B站实在是一个恐怖的对手,它有着相当于伊朗全国人口总数的真实会员,且凝聚力和社区文化稳定,号召力不亚于一个真实的中型国家。而且这个数字是在极为稳健的攀升中到达今天的高度的,从18年一季度到今天,每个季度B站都能保持30%左右的用户净增长,这种扩张性着实惊人。

如果我是投资人,在看完用户面的暴力增长(尤其是和2019年同比的恐怖增长)以后,一定会感到很满意。19日以后,B站股价延续了五四《后浪》演讲之后的上涨趋势,市值已经超过了更会讲故事的爱奇艺。

其实随着最早参与B站生态的85、90一代老去(比如我),B站还有向更年轻一代做长尾渗透的惯性,10年后的前途更加不可限量。

更棒的是,熟悉B站生态的用户都知道,B站用户对恰饭问题是比较宽容的,无论是以广告的形式还是付费的形式,B站用户最多只会酸两句,随后该掏钱掏钱,该支持支持。这为商业营收留下了宝贵的想象空间,我们一会在营收面再详细讨论。

但从老用户的角度看,这种增长显得并没有那么友好,这一点主要反映在弹幕上。

弹幕是AB站从日本引进的新业态,也是早期B站讲资本故事的时候外界最不理解的一点。但老用户都懂,B站的视频,up主良心制作是一方面,弹幕的补益是另一方面,它能让泪点变成笑点,笑点密集三倍,不可不品尝。

这种形式后来逐渐变成了视频行业的标配。但爱优腾上的弹幕,说实话开不开两可,对视频形成补益效果的内容很少,有时还会演化成离奇的撕逼大战。比如前一阵我在腾讯看《清平乐》,剧集最后几集围绕公主的感情生活展开,本来是一场爱情悲剧,在弹幕里却变成了道德双标讨论会,简直微博附体,实在看不下去,最终只能把弹幕关掉。

现在B站的弹幕也有一丝这样的倾向。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的首页推荐里会出现一些国际、财经向的科普视频,弹幕动辄撕逼吵架,杠精拱火,互相取笑,让人忍不住撇嘴。而这在以前的深宅氛围里是不会出现的,大家来B站只是图一乐而已。

可以理解的是,用户泛化下沉以后,全有的社区氛围一定会遭到冲击,新老用户经过多轮再平衡再融合之后会形成新的社区文化,在大多数平台性项目中都是有高容错的。

但这对B站很难容错,因为传统上特殊的社区氛围,是B站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任何一批用户对B站文化的质疑,都会在留存和消费信任度上形成负面贡献。用户数量的暴力增长无助于巩固社区文化,这需要时间的磨合和平台的自我克制。

事实上B站应该已经能看到用户增长的天花板了。中国10~40岁的青年人口数量在4亿左右,假设其中一半最终都会成为B站的用户,也就是2亿左右,距离现在B站1.7亿多的月活已经不远。在这种情况下,继续用数量上的增长换资本想象空间已经是不明智的举动,不如放慢脚步,强化用户教育,重整过去两年新增用户的共识,才能让B站走得更远。

供给面

一季度财报中,本站的内容供给数据也很好看,月均活跃up主达到了180万,其中应该包括了在B站直播的主播。up月均投稿量也同比增加了138%,达到了近500万。

这些投稿也是B站生态中特殊的竞争力之一,也就是PUGV(专业用户制作视频)。B站的视频看似制作成本不高,但需要高度内化的创意、个人特色和对社区文化的了解,能上位的UP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自己圈子里的专业人士。

比如一位叫@达奇上校 的up主,主做硬核游戏背景故事介绍,不仅需要自己玩通这些世界观宏大的游戏,还要查阅资料,搜集游戏官方和国外玩家的视频素材,最终的成品达到了电影级的观感,斯皮尔伯格看了都直呼内行。因为作品太优秀,他只坚持了半年就拥有了自己稳定的粉丝群体(算我一个)。

这和随手录播就能发布的快抖UGC(用户供应内容)生态不尽相同。

当然两者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在一些领域会进行互相渗透。比如同时在B站和快手上火起来的朱一旦团队,其实是比PUGV更复杂的专业视频团队作品,业态上已经开始向传统的影视短剧靠拢。而像他们这样的团队,在快抖B站上都有很多。另外B站这几年崛起的两位奥力给全明星冬泳怪鸽和老八,主战场就在快手,以被搬运的方式成为了B站红人。

此外,B站的特别之处还在于整个社区浓厚的再创作风气。所有在B站火爆的内容,在自身火爆的同时,往往能以再创作的形式带动另一批up火起来。比如我关注了一位专门做华农兄弟音乐视频的up@红色激情,音乐制作精良,笑点密集,播放量动辄上百万,名望不输华农本体。

在PUGV之外,B站也进行了一系列自有节目的创作。因为业务关系,我之前和B站自制纪录片《人生一串》的团队有过接触,能感觉出来这是一个有想法、有激情、有能力的年轻团队,最终的成品也确实口碑流量双丰收。在传统的ACGN领域,B站也孵化了一批国漫,以漫画和动画片的形式放送。

据说这出自董事长陈睿少年时的梦想。当年他看了《圣斗士星矢》,觉得中国也应该有这个级别的国漫问世。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表达方式,78年的陈总虽算“青年企业家”,但与B站的主流用户群体还是有代沟的,这些自有文化工程最终落地靠的还是和用户一边大的运营者。

再有就是版权内容的引进。老用户应该还记得14~16年B站遇到过的严峻的版权危机,差点一口气没喘上来。好在后来B站成功引进日本索尼注资,顺势引进了大量音像、音画类产品,算是把这个缺口补上了。这类内容也构成了B站生态的一部分,占的比例虽不大,却花了不少钱,好在口碑大致不错。

这三类内容,就是我作为一个老用户,在与B站相伴十年以后,与平台达成的内容共识。

但这个共识也正在快速扩张中被打破,隐隐让人有种不好的预感。

玩B站的最近应该都听说那位知名癌症表演艺术家@虎子的后半生 的故事了。

我吃完这个瓜以后心里一阵一阵地难受,以前看任何诈骗瓜都不会有这种反应,但这次是B站,它在我心里的分量就不一样了。对我来说,B站是一片几乎未经污染的处女地,用户不管年纪多大,在这个平台上都抱持着一份校园时代的天真,经常能让人回忆起那些在教室里嬉戏打闹的时光。

本质上说,B站过去的内容供需结构,很像那种同学们围着一个开心果同学,看他模仿老师语气的关系。开心果表演的好,大家哄堂大笑,各得其所。在这样的社区氛围里,你很难指望用户对内容供应方设防。在平台不予监管的情况下,脏套路在这里很容易得逞。

其实要说起来,这种卖惨人设的内容供给,是我作为用户拒绝与B站这个平台达成共识的,但它偏偏还是大量出现了。

B站的快速增长,本就已经引发了业界高度关注,视频天花板就这么高,很快就会进入存量博弈,憋着在B站背后煽风点火的早就准备好了。有些人被顶到炮口上(没错我说的就是徐大sao)还有真伪辩白的空间,可出了实锤的坏事,这不是往对手手里递刀子么?

长点心吧,B站你得自己先长大了,才能保护这些信任你的后浪啊。

营收面

B站有一个坚持了很多年的郑重承诺,不做贴片广告。

虽然现在在app端B站有了开屏广告,首页推荐也夹杂了广告,但作为用户我也没觉得这是食言,因为在开机后的视频浏览过程中,的确是看不到广告的。这比爱优腾那广告无处不在,会员也得看广告的体验好太多了。站在行业的角度看,我认为也是B站流量高粘性的原因之一。

但这确实会对B站的营收造成压力。

传统意义上,视频服务公司的收入无非两条路:收费和广告。在人均收入较高、版权意识较强的发达经济体,主要靠收费,比如大家都很喜欢的奈飞;在发展中经济体,付费很难覆盖制作成本,就主要靠广告。当然有的国内同行把这两条路走宽了,既收费又广告。

对于B站来说这就是一个两难的抉择——相对年轻(贫穷)的用户结构使得增值服务收费很难覆盖运营成本,大量广告又会严重影响美誉度和用户粘性。所以最终B站另辟蹊径,在财务端变成了一家事实上的游戏运营公司。

观察B站财报中公布的收入结构,你会发现这家公司营收的半壁江山是游戏。其实从B站16年代理FGO以后,这就是公开的秘密了。

上市之后,B站为了给资本更多想象空间,尝试过拓展。这只要看看陈睿个人的股权穿透你就能明白。除了若干制造业企业以外,陈睿参股或担任高管的企业大多是和视频、文创产业派生业务相关的,这当中也记录了B站四处探路的历程。

但无论是电竞,还是线下文化出版,说到头来都是不赚钱的,对改善盈利情况没什么帮助,所以去年开始,B站也很少再画这些饼。那么负担又落回了它的主营业务上:如何在游戏业务之外,通过视频服务把报表做好看些呢?

还是只能走回付费和广告的老路。

付费的步子迈的比较大。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B站增值服务业务收入达到了7.9亿元,同比增长172%。其中大会员数量同比增加了127%,现在愿意为B站掏钱的后浪已经超过了1000万。其余包括在线教育、云音乐节、云展会等多个领域的付费项目也在增长。

可B站还是在亏钱。今年一季度,尽管B站流水创新高达到了23.2亿元,大幅超出市场预期,然而调整后的非美国会计通用准则(Non-GAAP)的净亏损为4.7亿元,还有一种口径亏得更多,达5.4亿元。在过去两年里,B站已经陆续亏掉15亿了,在财务端实在不算一家好公司,股价的上升只能理解为市场在买它的预期。

可再拿不出赚钱的办法,这种预期还能支撑多久呢?

在前面两个部分,我向B站提了两个希望能够克制增长的建议。说实话,在现在这个当口,要求平台克制是很难的,因为它对维持预期有害。但这种损害,或许可以通过在有限的增长中优化营收结构来抑制,让B站走得更稳、更远。

一个认真的建议是,该恰饭的时候就该恰饭,广告业务还是应该想办法做起来。

其实B站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今年一季度算是广告寒冬,但B站的广告类营收居然是增长的。B站的广告模式和一般意义上的有所不同,其中有一大块来自大厂牌的直播新品发布,这广告行业认为是与年轻用户沟通对好的平台。

而作为平台的B站,除了销售自身的流量以外,也可以考虑更多地为专业用户恰饭牵线搭桥。

目前B站的up主广告盈利模式还是比较简陋的。比如游戏up主接广告的方式主要就是试玩,但这种试玩从封面到标题都很容易被看出是广告,流量塌陷严重。

平台可以从中优化的,是便利up主与广告主的对接、为up主争取更自由的创作范式、优化粉丝观看广告的体验、对尊重这种范式的广告主以流量扶持,并收取合理的服务费,以此盘活整个平台的流量对企业营收的贡献。

广告主、up主、粉丝、平台完全可以四赢,报表也能更好看些。

啰啰嗦嗦一大堆,说的全是作为一个互联网从业者+B站老用户的心里话。我写不了B站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入关的神棍话,也见不得B站被有心人围殴却无从反击,只是想看着这个陪了我十年的小破站能不变味、不被害、不亏钱。

我爱B站,我怕它完了。

本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