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未了,蝗灾又起,为什么蝗灾这么难消灭?

疫情还没结束,印度蝗灾又开始了。目前,印度多个地区正在遭受蝗灾,其中受灾严重的地区一平方公里内,就有大约8000万只成年蝗虫,而这些蝗虫每天消耗的能量可以养活35000人。

当地村民为了减少蝗虫对农田的啃食,采用了敲打铁器、播放音乐甚至烧柴火等方式,但都无法驱赶蝗虫。当地蝗虫预警组织官员说,这是自1993年以来,印度第一次出现如此规模的蝗虫活动。

印度蝗灾

提到蝗灾,我们都不陌生,在疫情还没爆发之时,东非蝗灾吸引了全世界人类的目光。

蝗灾之所以发生,其实和东非当地的环境有关。在过去,东非地区有许多荒漠,这里生活着很多沙漠蝗虫,沙漠蝗虫在独居状态下是非常温顺可爱并且无公害的昆虫。

沙漠蝗虫在繁殖后代时,会将卵产在土壤中,卵在孵化的过程中,需要土壤有一定的湿度。但在过去,由于这里比较干旱,所以蝗虫的孵化成功率不高。

去年上半年时东非降雨量明显增多,刚好满足了沙漠蝗虫的孵卵要求。当大量沙漠蝗虫被孵化后,单位面积内的蝗虫数量就会增多,而增多的蝗虫将会引发蝗虫“变性”,从温顺可爱无公害的独居蝗虫,变成了狂躁暴敛的群居蝗虫。

群居的蝗灾还会释放大量的化合物苯乙腈,而独居的蝗虫体内不含这种物质。这种物质对蝗虫本身也有害,会导致它们寿命变短,但这种物质也有助于它们生存。

当群居的蝗虫遭遇天敌攻击时,体内的苯乙腈会转化为剧毒物氢氰酸,这种味道会导致鸟类捕食蝗虫的意愿下降。

除此之外,群居的蝗虫在飞行过程中,会朝着同一个方向飞行。这是因为蝗虫在飞行时,会暴露自己脆弱的侧翼,而顺着蝗虫飞行的方向,则会避免别人撞击到自己。

没有天敌,飞行方向又一致,因此蝗虫每到一处,就会泛滥成灾,到处啃食农作物。虽然蝗虫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停留,但由于蝗虫大军过多,导致蝗虫过境之后田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

更为严重的是,蝗虫在迁徙的过程中,会在当地产卵,而这些卵全部孵化之后,规模会比第一代蝗虫还要多。

印度之所以爆发规模如此巨大的蝗灾,就是因为这是第三代、第四代蝗虫。而且早些时候,科学家们就已经预测到现在这个时候,全球还会再爆发一次蝗灾。

蝗灾的背后思考

如果我们仅仅是站在蝗灾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那我们此次看到的蝗灾可能仅仅是一场虫灾。然而当你站在更高的高度思考时,此时你就会看到引发蝗灾的背后,其实是印度洋偶极的失衡导致的结果。

印度洋偶极,其实是指印度洋东侧的海水温度和西侧的海水温度的差别。如果东侧的海水温度过高,而西侧温度较低,那么此时就处于印度洋正偶极,此时将会引发非洲地区降水增多,而澳大利亚地区降水减少。

如果西侧的海水温度比东侧高,此时就是印度洋负偶极。此时将会导致澳大利亚降水增多,而非洲地区降水减少。

当两侧海水温度一样高时,此时就呈中性。

在过去,虽然印度洋两侧的海水温度略微有些不同,但差别不会太大,对地球的影响也不是太大。

但在去年,印度洋东侧的海水温度过高,导致东非地区降雨量增多。而这有助于蝗虫产卵、繁衍后代。而澳大利亚地区由于降水减少,所以引发了大规模山火事件。

也就是说,全球生态其实是一个系统,一旦关键因素发生变化,将会引发全球灾难频发。

如何治理蝗灾

俗话说,最好的治疗是预防,蝗灾也是如此。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人们会检测当地的蝗虫密集程度,一旦单位面积内蝗虫超过一定数量,便会采用牧鸡、牧鸭等方式吃掉蝗虫。同时生物学家还会向当地播撒专门针对蝗虫的菌类,使蝗虫无法泛滥。

但是蝗虫一旦聚集成灾,将很难控制,原因是因为蝗虫过境时并不会在一个地方久留,而是持续不断地有蝗虫飞来,而且它们还会在土壤中产卵。这使得我们即使用农药,也无法将它们全部除掉。

再者,蝗虫的啃食能力非常强,往往只用一会儿的工夫就能把农田里的庄稼全部啃食。人们还来不及反应,蝗虫就会将植被全部啃食。

除此之外, 去年东非地区采用了飞机播撒农药的方式治理蝗灾,但由于密密麻麻的蝗虫,导致飞机无法看清空中交通。而且很多蝗灾受灾严重的地区经济落后,飞机和农药j价格高昂,当地没有钱购买,以至于全球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治蝗时机。

目前比较有效的措施是,种植蝗虫不爱吃的植物;在耕种时深翻土地,消灭土壤中的蝗虫卵;配合生物试剂,投放只针对蝗虫的菌类;播撒农药等行为。

蝗灾和病毒一样是全人类的敌人,希望世界上能尽快找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消灭蝗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