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上千条鱼跳上岸,引发村民担心,这是地震前兆吗?

前一阵子在广东潮州市彩塘镇华美管区里的一个池塘中,数千条鱼纷纷从池塘中跳上岸边,引发当地人们惊慌,因为在我们的认知里,动物出现反常行为一般代表着自然灾害即将发生。

当地应急管理局以及地震局的相关人员迅速在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发现,最近该地没有地震的记录,而且此次鱼类的行为和地震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那么这些鱼群为什么要跳上岸呢?

鱼群为什么跳上岸

研究表示,广东数千条鱼生活的环境是一个死水塘,池塘中的水与外界水源没有连接,导致池塘中的水无法从外界水源中获取氧气。

而最近高温的天气又阻碍了水的溶氧量。研究表明,水的溶氧量和气温呈反比,当外界气温越高,水的溶氧量越低;当水温越低,水的溶氧量就越高。有数据显示,氧气在0摄氏度以及 20摄氏度的溶解度分别是0.049和0.031。所以天气越热,池塘中的氧气含量就越低。

当池塘中的氧气含量减少后,此时池塘中的鱼会有种窒息的感觉,它们会迫切地跳出水面,想要寻找氧气充足的地方。

这种现象其实比较常见,平时在清晨左右,我们偶尔能看到鱼类跳出水面,就是这个原因。

这一次广东之所以有大量鱼类跳出水面,其实还和鱼的品种以及当地水质有关。

在当地池塘中生长的鱼大多是野生巴毛鱼,也叫做攀鲈,这种鱼可以依靠鱼鳍在地面上行走,寻找新的水源。

除此之外,鱼群生活的水质并不好,而且在鱼群跳上岸之前,当地中午曾经下过一场雷阵雨。雷阵雨又搅动了池塘底部的腐烂物质甚至是有害物质,导致池塘水质变得更差,以至于鱼儿不得不跳上水面求生。

鱼群真的能预测地震吗?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会发生大概500多万次的地震,其中大多数都是人类感知不到的小地震,只有地震仪能够测到。还有大约5万多次是能够被人们感觉到的地震,然而能够对人类造成破坏的地震只有1-20多次左右。

其中,地震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而是集中在地震带上,我国就有两条主要的地震带,一条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另一条是欧亚地震带,受这两条地震带的影响,我国地震的特点是:频率高,强度大,分布广以及震源浅。

然而我国发生了那么多次地震,却从未没有发现地震与动物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

美国地质调查局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实验内容是动物的异常行为与地震的研究。

研究结果发现,动物和地震之间没有可信的联系。虽然有些动物在地震之前会逃跑,比如:老鼠会焦躁不安,但实际上,当路边有大卡车经过时,它们也会做出这样的反应。

还有一些大地震发生之前,会发生一些小型地震,这些小型地震发出的声音频率很低,人类听不到,但动物却能感知到,因此它们会表现出异常行为。

但是动物的异常行为并不代表着一定会出现地震,其他的诸如外界环境变化、鞭炮声、打雷声时,都有可能造成它们出现这种异常行为。

比如:此次的鱼集体跳出水面的原因有很多,和地震没什么太大的关系,更多的是由水质变化、水中氧气含量、水温等因素所造成。

其次,虽然地震发生频率多,但某个地区连续发生地震的频率并不高,而且大多数地震是不会对地表造成任何伤害的小地震,这意味着即使动物没有做出反应,也不会因此而死亡。

再加上大多数动物的寿命较短,可能一辈子也不会遭遇一次地震,这导致它们在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不会保留“对地震预警的基因”。

因此,动物不会对地震做出特殊的反应,以应对地震。也就是说地震和动物行为之间并没有特定的关系。

事实上如果我们真的能从动物中提前发现地震的到来,那么这有助于我们建立地震预警模式,帮助人们逃生。可惜我们并没有发现。

总结

目前,现有的数据还无法支撑动物的反常行为和地震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造成动物异常行为的因素有很多,除了自然因素外,环境变化、生理因素以及能量变化等都有可能造成它们出现异常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