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有哪些关于爱情、成长的启示?

最近有一部剧开播,虽然没有火到上热搜的程度,却有不少“忠实粉丝”,带来了足够的讨论度。后台也有不少小伙伴想让我们写写,它就是——《普通人》(Normal People,又被译作《正常人》)。

       《普通人》是一部爱尔兰青春片,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主人公玛丽安和康奈尔从高中到大学的爱情故事,二人怀揣着各自的成长困惑,不断重复着相爱再分离的过程,痛苦却也治愈。

有些人觉得这部剧应该译作《正常人》,因为它呈现了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可能经历的迷茫与挣扎,即便有些人会展现出某些看似“不正常”的行为和状态,但这些对生活而言都是正常的,需要被理解和接纳。

01.

高中时代:

看似相互理解,却带来了最深的伤害

玛丽安是个家庭富有、聪明漂亮又特立独行的高中生,而她的生活并不美好。

在学校里,同学不喜欢她,嘲笑她不合群,像个“神经病”,把她称作“平胸丑女人”。老师也不喜欢她。在课堂上,她望向窗外,被老师点名,她毫不客气地回击,“这是我的权利”,直接拿起书回家。       她和家人之间的关系同样糟糕。父亲早逝,母亲忙于工作,对她非常冷漠,她的哥哥更是总对她言语攻击,说她活该被同学讨厌。

除了学习成绩同样优异,男主康奈尔几乎是女主的反面。康奈尔是同学关注的焦点,性格温和,擅长运动,被所有人喜欢;康奈尔在单亲家庭长大,母亲贴心温暖,能够平等对待儿子,给了他足够的尊重和爱。

在班上,二人几乎从不交流,看起来一点也不熟,私下里他们会不时见面。康奈尔的妈妈在玛丽安家中打扫家务,每次去接妈妈,康奈尔都会与玛丽安聊一会天。虽然聊天内容没什么特别,但两人的状态是轻松而平等的,都能展现出自然的样子。这就让两人的互相吸引悄然发生。       对玛丽安来说,康奈尔是特别的,他能抛下其他同学对她的滤镜,愿意尊重她,真诚地靠近自己,即便只是在家中的片刻时间。

康奈尔虽然受人欢迎、不缺朋友,但这些关系是肤浅的,朋友们不关心他心里的想法,他们只是玩在一起,喝酒、聚会、谈论女同学,所以康奈尔在维持表面关系之外,内心渴望着更深层的交流和理解。所以,毫不胆怯地表达自我的玛丽安,深深吸引着他。

随着几次接触,两人确定了彼此的爱。他们尝试了青春肉体的欢愉,分享着彼此的内心,这都是他们在过去未曾体验过的。然而随着关系越来越紧密,两人的分离似乎也是注定的。

康奈尔深爱玛丽安,但他习惯了过去的人际关系,所以不敢让别人知道自己和玛丽安的关系,然而他又无法割舍掉对女主的感情,因此纠结痛苦。在玛丽安受人欺负、被攻击为“丑”、“没人要”的时候,康奈尔没有维护她;毕业舞会前邀请舞伴,康奈尔却选择了另一个女生。       这让玛丽安无法接受,想到康奈尔之前对自己表达的爱,她感到了背叛和抛弃:自己的存在似乎只是一个难以启齿的秘密。玛丽安决定从康奈尔的世界里消失了。同时,康奈尔方才发觉,玛丽安对自己有多重要。

02.

大学时代:

再次分手背后,是无法触碰的创伤

进入大学后,二人的关系似乎发生了调转。

玛丽安从不被喜欢、没有朋友的状态走出来,变成了大学中漂亮、受欢迎、有着自己精英朋友圈的人。康奈尔则从同学眼中的焦点,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不被注意、几乎没有朋友的人。

在一个派对上,康奈尔又遇到了许久未见的玛丽安,他们看起来都不太一样了,但他们又似乎没有变,依然被对方吸引着。       玛丽安看起来漂亮自信,娴熟地交际,但她的内心似乎缺乏真正的快乐,社交生活像是完成任务。在看似平等的人际关系背后,依然存在着不平等。玛丽安的男友可以不问她的意见决定任何事,她的朋友也会在他人面前故意问出让玛丽安尴尬的话,玛丽安似乎接受了这一切。

而康奈尔的再次出现好像是一种提醒,提醒她曾经感受过的心灵契合,曾经感受过的理解和平等的爱。       初入大学,康奈尔显得格格不入,有些同学家境富裕,住着独居公寓,而他被单亲妈妈养大,需要打工才能付得起跟人合租的钱。

康奈尔渴望拥有能深入理解和互动交流的人,虽然高中时无法实现,但至少表层的关系让他融在人群中,而到了大学,物质水平的差异、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在他与同学之间划出了一道鸿沟,他变得更孤独。在这个没有归属感的地方,玛丽安的出现不仅唤起了他心中的内疚,更提醒着他曾经怎样错过了一个与他心灵相通的人。

不久,玛丽安与康奈尔重新在一起了,原以为两人可以长久地走下去,但很快两人的爱情开始遇到了更深的阻碍。

在玛丽安的成长经历中,家人很少给予她关爱,她不知道真正的爱是什么样子:父亲还在的时候家暴母亲,哥哥言语攻击、甚至还会打她,母亲却视为不见,纵容哥哥的行为。儿时的创伤造成了玛丽安对自身的错误理解——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被伤害似乎才是正常的。       玛丽安渴望爱,却始终不能相信康奈尔会发自内心地尊敬她、爱她,所以她看到康奈尔与其他女性靠近就猜忌,甚至还会期待着康奈尔变成一个伤害她的人,以此完成对“我不值得被爱”的自我验证。

面对这样的情况,康奈尔能够展现自己的尊重和平等,让两人的关系继续下去。然而,危机还是出现了。假期来临,康奈尔暂时没了工作,交不起房租,又无法启齿住在玛丽安的房子里,只能回家过暑假,玛丽安却以为他要分手。两个人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分开了。

玛丽安深陷对创伤经历的不断重复之中,不相信康奈尔真正爱她,不相信任何人会爱她。在后来的恋情中,她不断深化自己“不配得到爱”的想法,允许对方伤害自己。

后来,两人终于明白那个暑假分开的真相,但当时没有合适的机会去修复关系。生活继续推着两人缓缓向前。

03.

爱情是为了另一个人

而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

后来,玛丽安去瑞典交流,遇到一个摄影师,但她不愿接受对方的示爱,反而告诉对方自己想要的是相反的一面,再次陷入一段伤害关系中。

玛丽安希望对方贬低、伤害她,把她当成物品对待。在这样的过程中,她借助着痛苦感知自己的存在,仿佛这样她就能回到熟悉的关系状态里,就有机会改变曾经的一切。这给她带来的是一种控制的错误:是我主动选择了痛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拯救玛丽安的是康奈尔的信。他在信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你值得被爱,有很多人爱你,关心你,你要相信会有好的事情在你生命中发生”。这些话不断在玛丽安心中回荡,一点一点地将她从深渊中拽出。       那时,康奈尔有了新女友,生活看似平静,而内心深处暗潮汹涌。

一个高中朋友的自杀,击碎了康奈尔生活的平稳假象。让他感受到,他的生活是多么轻飘虚浮。他连表面的朋友关系都没有维持,与别人更是缺少深处的交流,在女友面前只是在扮演“男友”这一角色而已,自己只是孤单茫然地漂浮在生活的水面上。

康奈尔既无法回到过去、回到家乡,也无法融入当下的环境,他不再能够欺骗自己,原来他已经成为了无根之人。       康奈尔得了抑郁症,这时是玛丽安的陪伴拯救了他。玛丽安开着视频陪他入睡,陪他聊天,让他逐渐恢复起来。从瑞典回来后,玛丽安又到康奈尔家过圣诞节。同时,在玛丽安被哥哥弄到鼻子流血的时候,是康奈尔站出来,警告对方不准再欺负她。

二人互相治愈着,整理与修复各自过往的痛苦,学着接纳各自身上在常人看来“格格不入”的部分。两人自然地又重新在一起了。而不久后,康奈尔收到了去纽约读硕士的offer,二人再次面临可能的分离。

这一次,两个人已经具备了处理复杂处境的能力。他们能够认真听循内心的声音,与对方坦诚交谈,不是为了维护关系而拒绝成长,而是在相爱的过程中,不断成熟,鼓励对方能为各自的人生负责。       最终两人给出了真挚的答案:康奈尔选择去纽约,玛丽安选择留下。

这部剧就在这里结束了,我们并不知道两人感情的结局,但或许这对康奈尔和玛丽安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

在康奈尔和玛丽安的最初相遇中,他们对彼此来说是陌生新奇的,他们接近与相爱伴随着探索另一种生活的好奇,也伴随着对全新的自己的激发。在这样的互动中,两个人感情的反反复复,也像是每个年轻人在熟悉的过去与陌生的未来之间的来回拉扯,渴望让自我的边界能伸向更广远之处,又在无法承受伤痛和无力时缩回原本的位置。

在这一过程中,两人越来越了解对方,也越来越理解自己。爱让两个人的关系变得深入而紧密,但它在最后并没有成为一种束缚。玛丽安和康奈尔的爱,不是一根纠缠的绳索,更像是一对音叉的共振,是两颗不断变化和成长的心灵之间互相治愈。

就像里尔克曾这样谈论青年人的爱情:“爱的要义并不是什么倾心、献身、或二人的结合,它对于个人是一种崇高的动力,是去成熟,在自身内有所完成,去完成一个世界,是为了另一个人而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

“爱艰难而美好。”感谢那些在青春时光中与我们一同走向成熟的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