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于网红的“中国野餐元年”为何被全网群嘲?

物道君语:

不野,怎么能叫野餐?

/

据说,2020年是中国野餐元年。

因为从阳春三月开始,朋友圈便陆陆续续开始有人去野餐,直到这个五一假期,几乎达到高潮。

翻开朋友圈一看,只要有红格子布、藤编篮子、花裙子,甚至不用点开大图,都猜得到是在野餐了。

有人戏说:“同一个中国,同一份野餐。”

如果说这是中国野餐元年,倒不如说,这是中国网红风野餐元年。

网红风野餐,美在千篇一律

一张格子布,几个藤编篮子,木盘、三明治、甜点、英文标签的酒,鲜花,甚至汽球,再来小音响、尤克里里、杂志书、英文报纸……今年出现的野餐照,总不外乎这几个因素。

如若不信,上小红书一搜野餐攻略,大多风格相似,甚至拍照时的道具、构图、调色都已经有人为你列好,只要按着这个模板来,便可解锁同款野餐。

上淘宝一搜“野餐”二字,马上就有“网红同款野餐用品全套”,“ins风野餐”,一键下单,网红同款野餐马上到位。

其实,追求美无可厚非,模仿也未必就不行。只是当朋友圈都发类似的图片时,只想问一句:你审美疲劳了吗?难道野餐就一定得是这个样吗?

更搞笑的是,有人带着烧鸡、虾,和一堆小零食去野餐,活像小学时代春游的加强版,却被推上了热搜,被网友笑说这样的野餐太实在了。

看到这个,我真的只想大喊一声:“这样的野餐我也可!”野餐,难道不就是在好天气里,晒点太阳,看着满眼的绿意,吃着自己喜欢的食物吗?!

为什么这样就变成搞笑沙雕系列了?难道精致就与大餐无关?

在豆瓣有一个小组叫“今天你精致了吗?”,原以为是分享每天的生活怎么过得更美好,但点开一看,都是在分享自己整容、医美的经历。

不禁想问,我们对精致的理解是否太过简单粗暴?精致仅仅是人类技术下的精准审美吗?正如我们对野餐的美,是不是也要求过于单一了?

网红风野餐,“美则美矣,毫无灵魂”,因为它美得太过千篇一律,不加思索。

就像我们这个时代一样,急于速成,最好有人一键告诉我如何做,复制粘贴就完事。

野餐的真谛,是野

什么是野餐?它的英文名是picnic,源于18世纪的欧洲,是一种正式的皇家社交活动。

那时候的贵族们,野餐时要在户外摆好桌椅,还会有仆人服务。后来,才渐渐席地而坐,也成为大众们的休闲活动。

而今,朋友圈流行的野餐,可以说审美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如莫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夏日的树荫,阳光细碎地照耀着,姑娘们穿着花裙子,白色亚麻布上铺着精致的食物,摆放着香槟。

一切都很美,尤其是那穿过绿荫的阳光,隔着这么多年,面对画作仿佛也能触碰到那一天的温度,那一次野餐的愉悦。

转过来看朋友圈的野餐图,陷入困惑:大家是不是都去了同一片草地?那天的风,是否不冷不热?那天的野餐,可有遇到什么趣事?

或许这才是网红风野餐最大的问题。

野餐的真谛,在于野。是在都市生活的间隙,去感受大自然的阳光微风,去体会草木的灵动。想要野餐,是因为在水泥地里生活久了之后,我们对自然与田园的向往之心。

可是,往往只看见了精修的野餐图片。

野餐,少了野,多了PS。

最好的野餐,是享受当下

在知乎上搜索野餐话题时,看到有人问:“为什么中国人没有野餐?”

底下的回复是:“中国人怎么没有野餐,只是那叫野炊!”

走到某个山间河边,烧几把柴火,或砌个窑,烤鸡、烧番薯、烤玉米……也是一次妥妥的野餐。但可能,就是拍照没那么美。

因此,也许会有人说,凭什么不能网红风野餐,生活不是需要仪式感吗,难道都要野炊风吗?

是的,生活需要仪式感,但不仅仅是为了仪式感。

那些千篇一律的野餐照片,都是类似的碎花裙,类似的摆拍姿势,似乎形式更重于内容。

民国时期的林徽因,也是一个很喜欢野餐的人。一有空,她就会骑毛驴去山里、古寺中野餐,曾留下一张著名的野餐照片。

她的野餐也是装备齐全,也是铺着格子布,摆着好看的点心匣子、玻璃壶,还有少不了的竹篮。

林徽因的野餐也是精致好看的,可是却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或许是因为镜头里的她,还在讲着话,嘟着嘴,有点小调皮。这不是一张摆拍的照片,而是野餐时无意中被记录下的瞬间。这才是它之所以动人的地方。

这个镜头里的林徽因和她的同伴们正在交谈,在享受那一天的好天气,享受着她们准备的美食,而不是想着回去发个照片,想着要去晒一晒。

这才是野餐的乐趣。

它可以是沙拉、牛油果的西式下午茶,也可以是炸鸡、烤串、小龙虾。它可以是网红风、INS风的格子餐垫,也可以是运动风的折叠小凳子。

无论它是中国风的,还是网红风的,它都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也不需要为了晒而晒。

野餐的重点,是为了野。是为了在野外,舒服地享受野趣,尽情撒个野!

文字为物道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