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为“百兵之王”,明代的枪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精妙丰富。明王沂《续文献通考》云:“枪之家十有七”,其著名的枪法流派有:杨家枪、马家枪、李家短枪、沙家竿子、石家枪、峨嵋枪、少林枪、汉口枪等。尤其是杨家枪法,流传广泛,备受推崇。杨家枪法是当时的主要枪法,“山东、河南各处教师相传”,“先有圈枪为母乃历传之论也”(明程宗酞(长枪图说·散扎拔粹》),可见其相传年代已久。
《纪效新书》中枪法以杨家枪为尚,戚氏称其“有虚实,有奇正…不动如山,动如雷霆”,何良臣也称“虚实尽其宜,锐进不可挡,速退不能及,而天下称无敌者,惟杨氏梨花枪法也。”(《阵纪卷二》)
戚继光将军非常重视兵士战技的训练,极力反对军队里练习无用的花法,而他在1584年经修改出版的《纪效新书》对于枪法有着相当系统化的说明,对于枪法理论也有详尽的论述。由于此书里记载的枪法体系完备,在当时曾经以此教导过为数众多的军人,所以对于后代大枪技巧的统一、流传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而明代的大枪体系可以大致分为:
(1)八母枪
八母枪类似于书法艺术里说的“永字八法”,是枪法的基础技巧训练。枪法的攻击就只有戳枪一下,然而以门户来区分就有了圈内戳枪与圈外戳枪的区别;再以攻击目标的高度来区分,又有了高(头)、中(躯干)和低(腿)的差别;若是以枪法闪赚的特色,更加入了门户转换和高度转换的变化。八母枪的训练就是针对这些戳枪的变化,而提出了八个革枪技巧为训练的重心。
(2)六合对枪
在纪效新书里把两人对枪的训练分成六个各自独立、各有特色的段落,每一段落就是一回合。由于每一段被称为一个「回合」,六段就是六合了这么说明。六合的意义或许过于简单。一般在武术里讲到[六合」,都是里三合,外三合之类的哲学境界的解说。
戚继光将军整理枪技完全是为了阵战实用为目的,加上全书用语都是尽量的简单、通俗,以方便兵士去理解。作者相信他必然不会在虚无飘缈的哲学意境里寻找兵士看不懂的名称。
相对于八母枪以革枪枪技为训练重心,六合对枪的训练则以枪技变化、应对原则的战术训练为重心。
对于兵枪的训练,因为军事训练唯一的目的就在实用,但是以其训练对象的品类复杂,所以训练方法讲究简单、易学。戚继光认为“长枪,单人用之,如圈串,是学手法;进退,是学步法、身法。除此复有所谓单舞者,皆是花法,不可学也。需两枪对较,一照批迎。切磋崩挤,拿大小门圈串,按一字对戳一枪,每一字经过,万遍不失,字字对得过,乃为成艺,后方可随意应敌,因敌制胜也”。而为了针对战场上长枪被敌人贴近就无法发挥功能的状况,
戚继光特别强调长兵短用:“其短用之法,须手步俱要合一,一发不中,缓则用步法出,急则用手法缩出枪杆,彼器不得交在我枪内,彼自不敢轻进,我手中枪就退至一尺余,尚可戳
人,与短兵功用同矣。”这个理论是当敌人入我枪身时救急的方法。直到近代的大枪训练仍然有这种技巧。
参考资料
【1】纪效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