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中文的外交家,如何创造了近代中国外交的神话?

(万象历史特约作者:辰星)

陈友仁:不懂中文的外交家,创造了近代中国外交的神话

1878年,陈友仁出生于美洲的特立尼达,原籍广东顺德。父亲是客家人,曾参加太平军。太平天国失败后,父亲逃到特立尼达,经营零售生意。特立尼达是英国殖民地,陈友仁从小精通英语,不懂得中文。

1898年(20岁),陈友仁跟随当地律师学徒,五年后学成,成为当地第一位华人律师。陈友仁还经营商业,投资种植园和油田等,在当地声望颇高。为开阔视野,陈友仁每年要到伦敦度假一次,结识不少中国留学生。

1911年(33岁),辛亥革命成功。陈友仁正在伦敦度假,遇到两位华人朋友,知道后难以平复埋藏已久的爱国情怀,决心去中国一展宏图。他给妻子发了份电报,就立刻坐火车,万里迢迢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在朋友的推荐下,陈友仁在袁世凯政府担任交通部法律顾问。

1914年,陈友仁辞职,创办了一份英文报纸《京报》(Peking Gazette),自任主笔。陈友仁言辞激进,鼓吹革命,经常发表与政府不同的意见,一度被袁世凯通缉。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陈友仁引起了孙中山的注意。1916年(38岁),通过廖仲恺介绍,陈友仁到上海与孙中山见面,两人言谈甚欢,相见恨晚。

1918年5月19日,《京报》揭露段祺瑞与日本借款一亿元的丑闻,指责段祺瑞为卖国贼,陈友仁因此被捕入狱四个月,《京报》也被查封。出狱后,陈友仁径直南下广州,追随孙中山,任广东军政府外交及法律顾问。

1919年(41岁),一战结束,陈友仁代表广东军政府参加了巴黎和会。列强不顾中国的诉求,中国代表团商议后,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陈友仁回国时,孙中山被军阀排挤出广州,流落上海。他便径直跑到上海与孙中山会合。随后,陈友仁变卖了特立尼达全部产业,全力支持孙中山。

(上海愚园路上的陈友仁故居)

1921年2月(43岁),孙中山在陈炯明的支持下,重回广州,任非常大总统。不料第二年,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又把孙中山赶跑了。陈友仁作为孙中山外交顾问,开始与苏俄会谈。

1923年,孙中山通电讨伐陈炯明,再回广州,重建政府,自任大元帅。陈友仁担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深受信赖。陈友仁与苏联顾问鲍罗廷成为挚友,关系非同一般,极力促成了国共合作。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直系垮台。孙中山被邀请北上,共商大事,陈友仁陪同前往。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去世,由陈友仁执笔代写《致苏联遗书》。

孙中山死后,陈友仁留在北京,担任《民报》英文版的主编。不久,他因抨击张作霖,又一次被逮捕入狱。4个月后,陈友仁出狱,立刻奔赴广州,出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

1926年(48岁),国民革命军北伐,势如破竹,攻占了武汉。陈友仁和宋庆龄一起抵达武汉,主持大局。陈友仁马上和汉口英租界的英国驻华公使谈判。英国公使要求国民政府必须接受中英两国之前的条约,才可承认国民政府。陈友仁断然拒绝。

1927年1月,在苏联顾问鲍罗廷的鼓动下,大量工人群众冲入汉口英租界,然后中国军警进驻。离得较近的九江英租界也同样受到冲击。陈友仁与英方先后进行16次谈判,最后英国承认国民政府大部分外交要求,并同意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创造近代中国外交史上的神话。

精通西方法典的陈友仁,以成功的铁腕外交,获得了巨大声誉。当时国内报纸,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革命外交家陈友仁的名字,有人甚至称武汉政府为“陈友仁时代”。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政府,宣布清共,陈友仁与宋庆龄联名发表《讨蒋通电》,表示谴责。7月,汪精卫在武汉宣布和平分共,陈友仁是会上唯一的反对者。

随着国共合作的彻底破裂,陈友仁派自己的两个儿子护送鲍罗廷,穿越蒙古,逃亡回到苏联。8月,陈友仁和宋庆龄也一起从上海秘密乘船前往苏联。当时国内报纸都谣传,两人是“私奔”。

(1927年,陈友仁和宋庆龄在莫斯科)

两人到达苏联后,发表联合宣言,谴责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但由于没有得到斯大林的实际帮助,陈友仁黯然离开,去往法国巴黎,暂时退出了政治舞台。

1930年(52岁),在流亡巴黎期间,陈友仁与女画家张荔英结婚。张荔英是国民党右派元老张静江的四女儿,比陈友仁年轻31岁。两人年龄相差悬殊,陈友仁与张静江又是政治“死敌”,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轰动。

(陈友仁(左)与妻子张荔英合影)

1931年,汪精卫、孙科等在广州另组政府,陈友仁回国,出任广州政府的外交部长。随后,广州政府与南京政府和解,陈友仁出任南京政府外交部长。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陈友仁因外交处理不当,辞职留居上海。

1933年(55岁),曾经参加淞沪会战的十九军,发动反蒋的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陈友仁出任外交部长。事变失败后,他受到通缉,再度流亡法国巴黎。

(陈友仁(右2)与广州国民政府委员合影)

1938年(60岁),陈友仁到香港居住。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香港,陈友仁和妻子被日军俘虏,带到上海软禁。

1944年5月20日(66岁),陈友仁病逝于上海。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陈友仁的遗骸被移葬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陈友仁(左)与妻子张荔英合影)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680篇作品,营员“辰星”的第4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