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并非放弃爱情的借口”,吟游诗人传颂“宫廷爱情”是真的?

中世纪的欧洲崇尚的骑士精神,是当时的一种精神文明。骑士精神代表的是勇气、正义、忠诚、无私和荣耀,构成了中世纪欧洲的一种道德规范。有趣的是,这种在中世纪被认为是最高的道德典范,却渐渐衍生了另一种不道德、不被接受的人际关系——宫廷爱情(Courtly Love)。

许多以中世纪为背景的诗经常以宫廷爱情为题材,使历史学家很好奇这种情感关系是否真的存在于中世纪贵族的宫廷里。关于这些描写宫廷爱情的诗的时代背景,有一说是认为这些诗是当时被视为异端的卡特里派(Catharism)的寓言故事,另外一说则是反映中世纪法国宫廷的情况。无论如何,以宫廷爱情为题材的诗在中世纪前是史无前例的,其出现的时期也同时正是女性地位理想化时期。这些诗在当时极受欢迎,后来衍生了《亚瑟王传说》(Arthurian Legend),并建立了西方对浪漫爱情的核心概念。

最早出现这种描写宫廷爱情的诗的地方是公元12世纪时的法国南部,并透过吟游诗人(Troubadours)传播。早期比较著名的吟游诗人是亚奎丹公爵威廉九世(William IX, Duke of Aquitaine)。他与一众诗人一起创作这种宫廷爱情文学,但其实他们从来没有定义这种新兴题材命名为“宫廷爱情”,“宫廷爱情”这个辞汇要到700年后的19世纪才初次出现。

那为什么有宫廷爱情思想的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土地属于各个封建主的私人财产,封建时代每天的戏码便是无间断的土地兼并。而除了直接以武力夺取其他封建主的土地之外,政治婚姻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以取得新领土的控制权。因此,中世纪婚姻与现代婚姻在意义和目的上有着天壤之别。现代婚姻是讲求自由恋爱并且是一对爱侣自愿结合的终身契约,不过中世纪婚姻却充其量只是一种外交政治关系的同意书。正因为如此,成婚的女性贵族基本上对自己的丈夫并没有很深厚的感情,她们把心里对爱情的渴望投射在宫廷内的其他男性,形成了不能公开只能地下的宫廷爱情。

宫廷爱情与教会认可和视之为神圣的婚姻是风马牛不相及,这种爱情往往都是地下和萌生于婚前的。如果婚姻的主要作用只是一种让贵族巩固或壮大权力、土地和财产的手段,那么宫廷爱情代表的是女性贵族能自主选择并全盘支配被选的男性。究竟宫廷爱情诗是否真的反映当时法国宫廷的情况,还是只是一种虚构出来的文学题材这个疑问,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而这个问题的中心人物便是法国史上一个很有名的贵族女性——亚奎丹的埃莉诺(Eleanor of Aquitaine)。

亚奎丹的埃莉诺是中世纪最具权力的女性,她先后是法国国王路易七世(King Louis VII of France, 1137-1180在位)和英国国王亨利二世(King Henry II of England, 1189-1199在位)的王后。她与路易七世生下了女儿香槟的玛莉(Marie of Champagne),后与亨利二世生下了两个儿子——狮心王理查(Richard the Lionheart, 1189-1199在位)和无地王约翰(John the Lackland, 1199-1216在位),这些名字在欧洲史上都为人熟悉,玛莉也继承了母亲的一些特质。

埃莉诺还是法国王后时,便已安排了许多诗人和艺术家在宫廷里。当她的第一段婚姻在公元1152年被终止后,她便回到了位于诺曼第(Normandy)的宫殿,宫殿依旧充斥着众多的诗人和艺术家。埃莉诺特别喜欢一位名叫的伯纳特德文塔顿(Bernard de Ventadour)的吟游诗人,他是当时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后来,埃莉诺再婚嫁给亨利二世后搬到丈夫的宫殿时,她还带着伯纳特并与之相处了三年。这位伯纳特,很有可能便是埃莉诺的情人。
埃莉诺的两任丈夫路易七世和亨利二世都不喜欢这些在宫廷里四处游走的诗人,所以当他们与埃莉诺的婚姻结束后,都会立即把这些待在宫廷的诗人赶走。不过,对于埃莉诺而言,她离婚后居住的普瓦捷(Poitier)宫殿始终都充斥着诗人,难怪伯纳特会因而得到撰写宫廷爱情诗的启发。不过,要说到吸引人对宫廷爱情文学的追求,埃莉诺的女儿玛莉才是主角。

公元12世纪时有不少描写宫廷爱情的诗的女主角都是玛莉。玛莉跟母亲埃莉诺皆住在普瓦捷的宫殿中,很多相信宫廷爱情存在的史学者都认为在普瓦捷的宫廷中,这些高贵的女性贵族都拥有她们自己的情人。埃莉诺甚至为宫廷爱情订下了一套共有31条的规则,其中前四句是:

婚姻并非放弃爱情的借口一个人如果没有嫉妒心的话是无法拥有爱情没有人可以同时真心爱两个人爱情经常时起时跌

宫廷爱情文学作品强调了一点——作为情人的骑士必誓死为爱而牺牲,贯彻了在爱情上的骑士精神。最能表达这种精神的,要算是来自《亚瑟王传说》的兰斯洛特(Lancelot)了。

《亚瑟王传说》是由诗人克雷蒂安德特鲁瓦(Chretien de Troyes)所创作,他是玛莉身边的诗人。在《亚瑟王传说》中,兰斯洛特是其中一位圆桌武士,他爱上了亚瑟王(King Arthur)的王后关妮薇(Guinevere),更成为了她的情人。兰斯洛特与亚瑟王虽然是好友,却无法掩藏着对他妻子的爱慕之意。最后,因为兰斯洛特对亚瑟王的背叛,圆桌骑士之间的关系破裂,关妮薇更在处死前被兰斯洛特救走。亚瑟王为了讨伐兰斯洛特,误把国家事务交给了他那个背信弃义的外甥,最后引发了一场大战导致圆桌骑士的覆灭。兰斯洛特最终也没有跟关妮薇一起,他们二人因感到罪疚分别成了修士和修女。

为何埃莉诺是影响着这些宫廷爱情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原因是埃莉诺自己本是是中世纪一名强悍的女性,童年时受过骑士训练,希望带兵打仗。她并没有像其他女性贵族一样成为政治婚姻工具,反而希望创一番事业,不甘受限于自己的婚姻,这是宫廷爱情中的女主角们时常表现出的一种刚毅性格。除此之外,当时在法国南部一种兴起的宗教派系——卡特里派,也是宫廷爱情诗的推手。

“卡特里”一词在希腊语中解作“纯洁”,虽然是基督教的一支,却被教廷视为异端,原因是因为这个卡特里派揉合了异教的一些思想和教义。这个宗教派系相信二元论,认为世界分为善与恶——卡特里派信徒认为当时的天主教会是恶的所在,因为教廷的神职人员都是腐败透顶,只看重俗世的物质享受却开始忘记在宗教上的追求。卡特里派的教条强调罪多于救赎,信徒都认为在现世必须过着纯朴生活,并须时常贡献自己去帮助别人。埃莉诺虽然是个天主教徒,但却支持卡特里派,保护其信徒免受到教廷的迫害,曾多次抵挡教廷为消灭卡特里派而派出的“阿尔比十字军”(Albigensian Crusade)。

为什么说宫廷爱情受卡特里派所影响?这是因为卡特里派相信男性与女性之间可以互相转世,因此认为性别并没有意义,变相强调了中世纪女性的自主性和地位,因为她们亦有拥有选择的权利。虽然这种思想在今天看来是普通不过,在那时却是划时代的,但也因此被视为异端。

所以,公元12世纪时在法国南部兴起的卡特里派教义,加上刚强的女性贵族埃莉诺作为榜样,这就构成了宫廷爱情文学的发展要素。有一首宫廷爱情诗曾描写卡特里派女神苏菲亚(Sophia)被天主教会迫害,被一名信奉卡特里派的骑士奋勇拯救。作为女神的苏菲亚象征“善”,这位骑士却无法与她相爱,因为她受着婚姻的枷锁,而这婚姻却是由代表“恶”的教廷所承认。

另一方面,有时宫廷爱情会被视为一种交际活动。骑士会尽力提升和改进自己,更会不昔冒着生命危险地增加自己的价值,目的全是为了能在精神和肉体上征服他们所感兴趣的女人。这种想法其实一再强调男性的地位始终比女性高,女性只是男性奋斗进步后得到的“奖励”。不过,如果宫廷爱情是围着女性而存在,那么女性担当主动还是被动的角色,都无碍地提升了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

宫廷爱情是否确实存在,仍然是个值得讨论的题目。但宫廷爱情诗的出现与兴盛,却是有时代背景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