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什么科学道理吗?

我们常常听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们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代表着中国传统观念:血脉的延续。

但现在我们更倾向于追求自我,相对于抚养孩子而言,我们认为活好自己的一生更重要。那么这两种观念在科学上有冲突吗?今天我就带你好好分析一下。


生育与繁衍


对于所有的地球生物而言,繁殖都是一件非常消耗能量的事情,且非常不利于自身生存。比如:雄性想要繁殖后代,不仅需要消耗能量生产出生殖细胞,还需要与其他雄性竞争雌性的繁殖权,有些甚至因此而丧生。

而雌性繁殖后代付出的代价更大,以哺乳动物为例,它们不仅要怀孕,还要消耗能量哺乳后代,照顾幼崽直至具有生存能力。

如果生物有自己的意识,那么它们可能会意识到繁衍后代并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而是非常亏本的买卖。

那么,生物为什么还具有繁衍的本能呢?其实这是由生物的基因决定的。我们可以把这些生物看成是一个躯壳,控制这个躯壳的是基因。

基因也具有“寿命”,它的寿命就是从它的出现到消亡,每个基因都像尽可能地延续自己的生命,但是能帮助生物繁衍的基因更容易存活下来。比如:雄性宽足袋鼩睾酮素分泌旺盛,它们会不眠不休连续繁衍14个小时,然后就会立即死去。虽然睾酮素会损害生物身体健康,但却能有效帮助它们繁衍后代,因此该基因至今仍在宽足袋鼩体内流传。

人类的侏儒基因可以帮助人类更长寿,但由于该基因很难找到配偶,以至于该基因没有被自然选择。

地球自生命诞生以来的40亿年中,一直在不停挑选能够帮助生物繁衍的基因,反之则会被自然淘汰。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生物都有了繁衍的本能。

人类本来也是生物的一环,具有繁衍的本能,但是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大脑不断增大,想象力也在不断增强,这些都是人类在演化过程中的副产物。

比如:当我们提到家庭时,家庭不需要出现在你的面前,大家都可以达成共识。而且你有没有想过,家庭到底是房子,还是一个人?其实我们没办法说清楚,但我们之所以可以理解它,都是依靠人类的想象力。也就是说,它不一定真实地存在在你面前,但你可以依靠想象力知道它的存在。

除了家庭之外,民族、文化、制度、法律等都是依靠想象而存在的事情,对于动物而言它们就无法想象这些究竟是什么,因此我们也把这些称之为“想象的共同体”。

有了超凡的想象力,人们也会不自觉地思考人类生活中的意义,其中就包括繁衍后代。

人类的繁殖观

人类的理性思考其实也会受到环境的制约。在古时候由于生产力比较落后,交通比较不发达,所以一个家族可能时代都会在同一个地区生存。

由于人口就是生产资料,人口越多,能够生产的能量总量就越多。再加上过去养育孩子的成本较低,几乎没有教育投入,只需要抚养到5-6岁就可以帮助家人做简单的农活。

因此多生孩子意味着多一个劳动力,而当家族人数较多时,又可以有效抵挡其他家族的抢夺生产资料,比如:霸占农田,抢夺水源等,虽然在过去已经出现了法律法规,但是人口较多的家族仍然比人口较少的家族掌握的生产资料更多,在当地更有话语权。

在这种观念下,人们会逐渐产生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并形成谚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来教育后代。

但在今天,由于人们生存的环境面临着非常大的转化,使得人们的生存意愿也在逐渐降低,以至于有些国家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无论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观念,还是“丁克”,本质上都是因为人类演化出了想象力,以至于在繁殖后代时,人类不像其他动物那样单纯的由基因驱动。

总结

人类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类出现了想象力,开始去思考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虽然基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类繁衍,但现在,人类在繁殖后代时,除了受基因的驱使,还会受理性思考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