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阿瑟战斗中,为什么要换上普通士兵衣服?

1917年,德国宣布“无限制潜艇战”,美国的商船多次遭到袭击,总统威尔逊宣布参战。这个消息让麦克阿瑟兴奋不已,可天生的傲气还是驱使他,继续做好参谋工作,只字不提上战场的事情,但细心的陆军部长自然明白他的想法。

作为其父亲昔日的部下,陆军部长一直很照顾麦克阿瑟。当下的战争就是很好的历练和提拔机会,当即决定连升两级,官居上校,担任“彩虹师”参谋长。更有心的是,安排一位即将退休的人担任师长,实际工作全由麦克阿瑟说了算。

这可是麦克阿瑟梦寐以求的。从小立志成为一名军人,以父亲为人生楷模,也曾经动摇过自己的职业,10年的基层工作,一路坚持下来,就是能够指挥千军万马、冲锋陷阵,为家族争光。领命后,他开始全身心地组建部队,准备出征。

“彩虹师”在麦克阿瑟手里,可以说是组建最好、最快的部队。他利用陆军部的关系,将相当一批优秀军官“选调”到自己的部队,并开始紧张的战前训练。要知道,扩军的规模太大,致使武器、装备一时得不到满足,成为最紧俏的物资。

但对麦克阿瑟来说,根本不是大问题。凭借父亲的威望,物资都是优先保障的。2.7万人的“彩虹师”,仅用了2个多月就完成了组建和训练,成为第一批前往欧洲的部队之一,却只有“彩虹师”是满编,其他3个师各缺编7000人。

这下子,招致远征军司令部一些人的“羡慕、嫉妒、恨”。有人向司令潘兴建议,将“彩虹师”作为补充师,打乱充实到其他3个师。听到风声的麦克阿瑟,十分清楚自己的成功犯了某些人的“忌”,身在海外的他,感到势单力薄,该怎么办?

还是利用父亲的关系。他一纸电报绕过司令部,直接向陆军部汇报,潘兴接到的命令是“不许拆散”。麦克阿瑟目中无人、自视清高的行为,让潘兴十分反感。从此,俩人明争暗斗、结怨很深。最终,麦克阿瑟还是保住了“彩虹师”,上了战场。

一战中的麦克阿瑟,战功卓著。

1918年的欧洲,随着俄国退出战争,德军得以将百万大军调往西线,并发动了最大规模的进攻,10天内,德军推进60公里,英、法联军伤亡30万人。情急之下,进入欧洲的4个美军师全部投入战斗,包括麦克阿瑟的“彩虹师”。

有人不禁会问,平时十分注重仪表、神气十足的麦克阿瑟,在战斗的那一刻会是什么样子?他会换上士兵服装,或卸下上校军衔,不戴钢盔,不戴武器;只拿着一根轻便手杖,第一个冲出战壕,带领部下冲锋。在他的感召下,部队越战越勇。

麦克阿瑟在战场上的“另类打扮”,既有显示与众不同的意思,也有让部下在战场上能一眼认出他,更加努力的冲锋。彩虹师不负众望,在8个月的征战中,取得了一个个胜利,麦克阿瑟也因勇敢无畏获得十几枚勋章,在军官中属于佼佼者。

而一直对其抱有成见的潘兴,也为麦克阿瑟的勇敢而“折服”,不仅亲自为他授勋,而且推荐他为准将,调任84旅旅长。其实,明眼人十分清楚其中的缘由,担任旅长势必撤销其师参谋长的职务。说白了,就是“明升暗降”。

麦克阿瑟自然清楚其中的道理,尽管表面上不说,但这个仇算是让他记住了。随着战事的发展,协约国军队终于顶住了德军的攻击,并开始反攻。84旅的任务是夺取夏提隆高地,这是动摇德军防线的关键,美军多次进攻都无功而返。

一战的堑壕战吞噬着无数士兵的生命,夏提隆高地更是德军的防守重点,230个机枪火力点凭险据守,84旅伤亡惨重,这也是自参加一战以来,他遇到的最难啃的骨头,部队连续冲锋了5次均被打退,懊恼不已的麦克阿瑟,决定豁出去了。

他也清楚,一旦这一仗打不赢,那些等着看他笑话的人,一定会借机“收拾”他。也就是说,进攻失利之时,就是麦克阿瑟结束军旅生涯的时候;但一旦胜利,他将一举成名。为此,他亲自带领10名士兵组成侦察分队,到前沿进行侦查。

功夫不负有心人,麦克阿瑟发现了一处德军防守薄弱的地方。当即决定采取迂回进攻的战术,使得德军腹背受敌,顿时乱了阵脚,美军终于突破了防线。一战成名后,他成为记者们追逐的目标,并荣升为“彩虹师”师长,这一年他38岁。

尽管麦克阿瑟的成功,有父亲昔日老部下的照顾,更有母亲的暗中运作,获得了一个个令人羡慕的机会,但他身先士卒、勇敢顽强更是他脱颖而出的根本。“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麦克阿瑟机会抓得好,准备得更充分,成功是必然的。

大家认为麦克阿瑟是实至名归吗?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老兵不死,麦克阿瑟回忆录》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