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窃符救赵”,窃符救赵成功的背后,他为何要自杀?

他的一生似乎都是一个谜。有人说他安贫乐道、大隐于市,直到古稀之年才被信陵君所赏识;有人说他老谋深算、机智过人,“窃符救赵”之所以能够成功,都归于他的功劳!这个人就是侯嬴。

侯嬴一生都在等待机会,因为他是一匹千里马,因为他是一柄青龙剑,可是当七十多岁的侯嬴终于要像千里马一样驰骋疆场、像青龙剑一样杀敌报国之时,他却自杀了。

他的一生就像烟花一样,只是刹那间的芳华。侯嬴为何要在帮助信陵君“窃符救赵”后自杀呢?

侯嬴

侯嬴,战国时魏国人。在未出名前是大梁(今河南开封)夷门的守门小吏。

侯嬴虽然胸中充满韬略,但以隐者自居,甘当看门小吏而无怨无悔。信陵君听说此人后,就亲自驱车前往,赠送给侯嬴非常丰厚的礼物。侯嬴不肯接受,他的理由是修身养性十几年,不能因为自己是看守城门的小官,收入微薄,就接受公子的馈赠。

侯嬴的这种不为名利所引诱的安贫乐道精神更让信陵君对他十分欣赏。一次信陵君宴请侯嬴,还请了许多门客、上层名流作陪。可是所有的名流都坐定以后,侯嬴却还没有来。于是,信陵君就亲自带着仆人,驾着马车去接侯嬴前来入席。

为了表示对侯嬴的尊重,信陵君把象征尊贵的左边的座位空下来,留给侯嬴坐。等侯嬴到来后,信陵君不仅让他坐上最尊贵的座位,还把他一一介绍给各位宾客。这些名流们得知等了半天等来的原是看门小吏,而且还坐了上座,个个都觉得很是失望,也为信陵君感到惋惜。

此时,侯嬴以往的傲慢无礼一扫而光,他对信陵君说:“今天我侯嬴难为公子很多,我只是夷门的看门人,而公子却亲自驾着马车前来看望我。我本该立刻跟您回来,但是却故意到屠宰场看我的朋友,又故意延迟谈话时间,您的脸色始终不变。表面上看来是您吃亏了,实际上是您沾光了呀。众人围观,都以为我侯嬴是小人,而认为您是谦谦长者,有包涵天地的胸襟,真正能做到礼贤下士,成全了您的名声。”酒宴过后,侯嬴被信陵君举为上宾。

侯嬴运筹帷幄,信陵君“窃符救赵”

其后不久,秦王派大军围攻赵国,赵国危在旦夕,派信使来魏国求援。信陵君几次请魏王坚持出兵救赵,魏王就是命令带兵将军晋鄙按兵不动。信陵君不愿眼看着赵国被秦所灭,就自己筹集了车马,带着门客们去援赵。侯嬴拦下了信陵君,并给信陵君出主意,让他从魏王的宠姬如姬那里要来了虎符,又把朱亥这个武艺高强的大力士推荐给他,如果晋鄙不交出兵权,就让朱亥杀了他。有了侯嬴的运筹帷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事情也就成功了。

信陵君向侯嬴告别,侯嬴说:“我本当跟随公子出力,可是年老体衰,已经不行了,请允许我计算行程,当公子到达晋鄙军营的那一天,我侯嬴面向北方自杀,以表示我的忠心,报答公子的知遇之恩。”在信陵君等人走后,侯嬴果然就面向他们远去的方向自刎而死了。

对于侯嬴的死,历来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有人认为侯嬴因出主意让朱亥杀死领兵的魏国大将晋鄙,感到对不起晋鄙,也对不起魏国,所以自杀谢罪。

侯嬴的死

古人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战火纷飞、狼烟四起的战国时期,一名出色的将军对于一个国家的作用是不次于一个上卿(类似于副丞相)的,晋鄙是魏国名将,而且他不去救援赵国是奉了魏王的命令,而不是出于他的本心,可是为了帮信陵君完成救援赵国的心愿,就不得不杀死无辜且对魏国有用的晋鄙。因此,侯嬴感到愧对晋鄙,所以自杀。

第二种观点是,侯嬴知道唆使信陵君“窃符”是万恶不赦的大罪,不管能否成功救赵,魏王都会用五马分尸、千刀万剐等极刑对付自己。自己已经是年逾古稀,想逃也逃不掉。而且到那时,信陵君自己都是自身难保,更救不了自己。如果是那样,还不如来个既简单又痛苦小的方法死去,所以他畏罪自杀了。

另外,明朝的陈懿典在《读史漫笔》中认为侯嬴是在为自己邀名,他说:“侯生自到,固侠烈之概,然亦料魏王知公子谋皆夷门画,势必收而诛之,故宁自杀以为名,正是高处。”而且,侯嬴已是风烛残年,没有几天可活了,如果这样一死,不但逃离了魏王对他的诛杀,还可以为自己的“身后名”大大地赚上一笔,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一种观点,明末清初大思想家李贽认为:“侯生以死激朱亥而晋鄙椎。何者?……朱亥于公子亦无深交之分也。故侯生一死而朱亥决矣。”因为侯嬴和朱亥是至交好友,自己以死来激励朋友朱亥能够狠得下心来,杀掉不交出兵权的晋鄙,完成信陵君的救赵心愿。

总结

侯嬴的死不管在今天还是当时,他都成全了信陵君当时的大义名声,信陵君窃符救赵成为了历史上的千古佳话。也造就了自身为了狭义牺牲自我,让信陵君、和朱亥与自己成为了千古传颂的狭义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