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赢得战争胜利,美、英两国的功劳有多大?

1945年,历时4年的苏联卫国战争结束,为了战胜不可一世的德国,苏联付出了损失6000多万人的代价,其中军人损失近3000万人。但在战争结束时,苏军的总人数依然保持在1000万人以上,这都与其强大的后备兵员分不开。

然而,战争后期的苏军在装备、兵员人数上都高于德军,伤亡率依然高出德军许多,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惨胜的印象,苏联是依靠地大物博的国土面积和巨大的战争潜力,取得了胜利。但仅靠这些能赢得战争吗?答案是否定的,还有其他的因素。

战前苏联的工业化并不弱。

在人们的印象中,苏联的重工业以“大笨粗”为鲜明的特点,但不容置否的是,在经济大萧条期间,苏联受到的冲击最小,并以最实惠的价格引进了美国当时最先进的工业制造体系,工业生产总值一度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水平。

苏联军工之所以“大笨粗”,与其教育水平落后有关,但不妨碍在其军工生产的发展。有心的是,随着欧洲局势紧张,苏联在工业化布局方面,充分考虑了战争的因素,不但在富庶的地区建立了工业区,而且在乌拉尔也建设了同样的庞大工业。

战争初期,德军攻势迅猛,苏军最高统帅部不断地命令部队进行阻击,在建立纵深梯次防御,以“空间换时间”的同时,也尽量将该地区的工业企业撤往大后方,这部分工业与乌拉尔地区的工业体系,共同支撑了苏军在战争中的需要。

在德国看来,占领了苏联最富庶的地区,势必摧毁其工业生产,致使整个国家垮掉。殊不知,4年间,仅乌拉尔地区就生产了44万门火炮、10万辆坦克和13.6万架飞机,以及不计其数的枪支弹药,并用这些武器组建一个个新的作战部队。

尽管苏军的死亡率始终高于德军,部队成建制地被消灭,但很快就会得到补充。正如德国总参谋长哈尔德在日记中写的那样:“最初计算苏军大约有200个师,现在已经查明番号的有360个师。十几个师被消灭,他们就又投入十几个师。”

到了战争结束前的一年,苏联坦克年产量达到近3万辆、飞机4万架、火炮12万门,是德国的几倍,并在不断地消耗中笑到了最后。当然,这些工厂的产量并不能完全弥补巨大的损失,尤其是在战争初期,美、英等国的援助是极其重要的。

没有美、英等国的援助,苏联无法在沉重的打击中恢复过来。

1941年的苏联,在德军的猛烈打击下,重工业也受到了严重破坏,尽管从西部紧急撤离的工厂,也迅速在东部投产,但产量和质量依然受到很大的制约,尤其是铝、钢、汽油等战略物资的缺乏,更加需要美、英两国的支援。

尤其是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对苏联的援助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其中51%的航空汽油是由美国提供的,可以理解为有一半的苏军战机,烧着美国的汽油与德军作战。更何况,美国提供的汽油质量好,实际起到的作用更大一些。

尽管苏联有自己的汽车制造厂,但仍有1/3的缺口是美国填补的。战争中至关重要的炸药,是由美、英两国和加拿大提供的援助,占到苏联战时总产量的53%。更由于高射炮的生产技术高,几乎全部由来自美国的高炮,保卫着苏联的大部分领空。

为了提高苏军的机动性,美国还提供了占总量一半的钢轨,以及1.1万节车皮和大量火车头。并为了加快军工生产,美国还援助了3.8万台机床,英国也援助了6500台,由于美、英两国的机床比苏联的更精密,发挥的作用也更大。

当然,援助的还有大量的武器装备。其中各类车辆46万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8千多辆,以及包括护卫舰在内的各类舰船574艘;还援建了62座油库和13座桥梁。这些物资总量达到了1750万吨,价值100多亿美元,相当于当时的1万吨黄金。

更重要的是,其中还包括420万吨的粮食,足够600万人吃上4年。也就是说,战争期间,尽管丢掉了盛产粮食的乌克兰,但依靠美国提供的粮食和罐头,苏军始终维持一支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部队,这对赢得最后的胜利至关重要。

苏联统帅在柏林投降后不久,在《真理报》上对此进行了高度评价,“根据《租借法案》,美国在整个欧战期间作为租借向苏联提供了武器、战略物资和粮食,大大促进了战争顺利结束”。尽管苏联曾竭力贬低援助的作用,但事实总归事实。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