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即位的崇祯,是如何扳倒“九千岁”魏忠贤的?

作为所谓的“千古一帝”,康熙皇帝通常是和古往今来的伟大君主,比如时间纵向的唐太宗、明成祖,乃至空间横向的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Luis XIV, le Roi Soleil)、俄国的彼得一世(Peter the Great)等作比较,至于各种赞美,什么励精图治,什么华夏天威,这里就不多说了。

而作为替大明王朝关门收摊的末代皇帝,还兼背负着刚愎自用、自毁长城、自以为是、自恋误国等等与“自我”有关的骂名,崇祯皇帝理所当然的和一大群亡国之君放在一起比较。

然而,假如我们偏要将这两位平常绝对凑不在一起的皇帝,放在一起比上一比,则崇祯皇帝朱由检,未必比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来得逊色,有些地方甚至更为杰出。

比如,都说康熙年方十六,就庙谟独运,智擒鳌拜(虽然我们都知道,孝庄太后才是藏身幕后的真正功臣),但是那也花了少年康熙将近两年(康熙六年亲政)的时间,逐一布置,缓步推进,在索额图、明珠等人的帮助下,才有了康熙八年少年侍卫一拥而上,乱拳打趴第一勇士鳌拜的那幕。

这段光荣经验,如果拿来与崇祯相比,那还真不是普通的逊色。崇祯朱由检铲除的,是中国历史上太监人妖乱政的终极版本,明朝末年最恐怖的大反派:“九千九百岁”魏忠贤。时年17岁的信王朱由检,在天启驾崩、登基为帝后,为了扳倒魏大太监所花费的时间。铲除这个势力包山包海,党羽爪牙遍布全国的大太监,刚刚即位的崇祯花了多少时间呢?

答案:67天。天启七年(1627)8月24日朱由检登极,同年11月1日,打发九千岁魏忠贤去凤阳守陵,5天后,魏公公自杀身亡。

整个政府里都是魏忠贤的人,皇宫里伺候茶水更衣掌灯的宫婢宦官,也全是魏公公的眼线,朱由检不像康熙,没有祖母可以依靠,没有英雄盖世的祖父皇太极可效法,也没有像索额图这样的心腹大臣可以密召商量;他的哥哥天启皇帝朱由校是个木匠兼文盲,老爹朱常洛当上皇帝才29天,就因为吃春药(红丸)暴毙,祖父万历皇帝朱翊钧则是个神隐20年、不见群臣的懒惰鬼、守财奴。

然而崇祯只花了这么点时间,就把这个发展数年、盘根错节而群魔乱舞的共同犯罪体制(阉党)一举摧垮,在这个真正能够称得上是“步步惊心”的过程里,17岁少年朱由检表现出来的镇定、坚忍、冷静、敏锐、果决、工于心计,实在令人惊讶、令人佩服。

更别提他上台以后,极为勤政,几乎天天召见阁臣,每天只睡上4、5个小时;也不好色,后宫没有佳丽,嫔妃少得可怜。他所承接的可不是像大清那样新兴有朝气的政权,而是200多年的沉重历史,这是祖先所交下来、早已千疮百孔而东摇西晃的重担。

明朝的财税问题已经病入膏肓,加上为了要抵抗满洲入侵而加派的税饷,导致恶性循环,官逼民反,流寇四起,几乎整个中原都沦为战场。这样难以回天的局面不是崇祯造成的,然而他扛下这个责任,全力以赴,在他执政期间,提拔了不少人才,从孙承宗、袁崇焕,杨嗣昌、陈奇瑜,到洪承畴、卢象昇,个个都不是等闲角色(除了少数例外),他们拼了命的剿匪(流寇)抗敌(后金),居然隐约有中兴气象。

实际上,在崇祯十一年(1638年),当张献忠不支投降,闯王李自成带着18个人突围出来,翻进山沟里的时候,朱由检几乎就要办到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要不是遭受后金(后来的大清)和流寇的双重、内外夹击,崇祯几乎就能够力挽狂澜了。虽然康熙朝也有三藩之乱,但是远处南方,规模也不能和明末相比,而崇祯所面临的内外交困惨况,还是那句老话,换成玄烨来,也不一定能撑得比朱由检久。

至于那些指称崇祯一朝党争连连的人,其实可以对照一下我们前面所谈的康熙朝朋党之争,这些满汉大臣同样也是正事的不作、内斗的专门,比起明末群臣并不逊色,而且更厉害的是,他们还更能坚持缠斗,从康熙年间一路互咬到雍正初年,在这方面,算是给清朝争面子。

那么,难道崇祯不是“自毁长城”,冤杀了在辽东抗清的督师袁崇焕吗?不是的。虽然袁崇焕的确是明朝辽东山海关防线的重要人物,但他并不是抗清长城;而且,袁崇焕本人的行为,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首先,袁大人诚然是具有烈火般决心意志的战场指挥官,但是他并不是整个关宁防线的设计师,真正一手组建起这条坚强防线的人,是内阁大学士、督师孙承宗,他才是不需加上引号的抗清长城。

别忘了在崇祯三年(1630)袁崇焕被杀之后,大明并没有马上跟着垮台,而是在内外交逼之下,又支撑了14年;因为,督师虽死,长城(孙承宗)犹在。

而且,尽管确实有耿耿的忠心,袁大人却完全没有政治智慧和判断力。才刚上任,还没杀敌人,先砍自己人:皮岛总兵毛文龙,这已经使得崇祯大为不满;他的抗清战略,纯属以拖待变,耗用朝廷大量银两,而无所作为,任何执政者都无法忍耐;崇祯二年,皇太极带兵入侵,史称“己巳之变”,清兵打进长城,直趋北京,此时无论如何,就是不能让敌军兵临城下,以免产生政治海啸,引发民心恐慌。

孙承宗看出了这点,通知回军防守的袁大人,应该在蓟州、三河(今河北蓟县)一线布防,挡住皇太极,可是袁崇焕眼中,只看到北京有坚城可供防守,一心想引清兵深入,在北京城下与清兵决战。因此,他竟然只是一路跟着清兵走。实际上,就是这点,到了最后,一环扣著一环,葬送了他的性命。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要不是崇祯自毁长城,杀掉袁崇焕,明朝或许不会灭亡”,或者是“纵使崇祯是个认真的皇帝,但是他有太多的缺点如(括号内可以任意填入)等等,最后毁了大明。”

把上面这种想法,一代又一代根植在我们脑海里的人,就是康熙皇帝。

而至此我们已经知道,崇祯之所以失败,未必是刚愎自用,未必是自毁长城,实在只因沉痾难救,实在只是命运不济。崇祯没过关的悲剧,竟然成了之后康熙过关的喜剧剧本,历史到此,何其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