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入侵法国,俘虏法军150万人说明什么?

1940年5月,德军通过空降兵轻易地“撬开了”比利时的大门,B集团军群开始有“节奏的”向前推进。为什么是有“节奏的”呢?因为这个方向根本就不是主攻方向,它只是将英、法联军主力调往比利时的诱饵,真正的主攻是A集团军群。

从德军的兵力部署上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左翼的C集团军群只有17师;右翼的B集团军群共有28个师,其中包括4个装甲、摩托化师;而中路的A集团军群拥有包括10个装甲、摩托化师在内的64个师,担任着主攻方向。

在法国的边境线上,要说防御能力最强的恐怕要算马奇诺防线了,之所以只修到比利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阿登山区地势险要、山路崎岖,不适合大兵团运动。英、法两国宁肯相信德军进攻比利时,也不相信德军会从阿登山区冲出来。

这就是曼帅计划中最精妙之处。“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往往是成功的关键。在阿登山区的问题上,英、法联军犯了“官僚主义”,或者说依然延续着传统的军事思维,山路难走但还是有路可走,地势险要也不是不能逾越。

尤其是坦克和摩托化部队的使用,泥泞、险要的路根本不是大的问题,再加上德军优秀的军事素养和高机动性,在工兵出色的保障下,几百辆坦克经过2天的艰苦跋涉,终于穿越了阿登山脉110公里长的森林地区。

为了达成战役目的,B集团军群进攻比利时,以及C集团军群佯攻马奇诺防线,在某种程度上吸引了英、法联军的注意力,掩护了A集团军群的行动。与此同时,庞大的A集团军群也开始秘密推进,高度的纪律性使这一行动得以成功实施。

更关键的是,节点把握得恰到好处。德国元首和曼帅最担心的就是,英、法联军按兵不动,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联军不仅行动迅速,而且出动了全部主力,就在其进入比利时不久,德军从阿登森林冒了出来,直插其后方,节点掐得相当准。

而“速战速决”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法国战役中,德军的“快”可以说是人人称道,而战术更是完美。B集团军群成功地将英、法联军主力调往比利时,C集团军群又牢牢牵制住马奇诺防线的法军。于是,在法国纵深给A集团军群,留出了一个非常大的间隙,利于其快速推进。

古德里安指挥的3个装甲师,作为A集团军群先锋,突击的速度也“不是盖的”。日行速度平均达30公里,仅10天就抵达了英吉利海峡,在地图上画出了一个“漂亮的左勾拳”,抄了英、法联军的后路,彻底将其打蒙,“很自觉”地举手投降。

然而,快速推进的德军,追上法军后,将武器排在公路上用坦克进行碾压,并让他们向后转,自己去找跟进的德军投降。由于速度太快,以至于整个A集团军群,拉出了一条长达百余公里的细线。在德军进攻的第5天,法国总理就坦言,这一仗恐怕要打输了。

期间,同样惊慌失措的,还有德国元首和高级将领们。不过,他们是因为部队的推进速度,远远超过了预期。为避免装甲部队遭到侧翼攻击,急令暂停进攻2天,等等后面的步兵,但遭到古德里安的拒绝,因为奇袭是战役胜利的关键。

如果说曼帅的计划实施中,唯一的错误就是,元首命令部队停止围歼。德军到达英吉利海峡,预示着对英、法联军的三面包围已完成。然而,一纸命令让他们得以从敦刻尔克撤走。不管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这无疑是德军在二战中最大的遗憾。

有意思的是,敦刻尔克大撤退,在日后不仅被描述成胜利的象征,而且还被搬上银幕,成为英国人值得夸耀的行动。殊不知,这是德国给英国的恩赐。从战术角度上看,撤退就是撤退,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因为没有一场胜利是靠撤退赢得的。

总之,曼帅的计划实现了德军进攻法国“速战速决”的目的。战役仅进行42天宣告结束,法军伤亡20万人,还有150万人被俘。由此可见,“闪击战”的效果显著,与一战法军阵亡136万人相比,二战的法军更多的是被吓破了胆。

曼帅之所以被称之为战略家,此战足以证明。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