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会误以为“废话”更深刻?

2005年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Harry Frankfurt出了一本小书《On Bullshit》(翻译过来是《废话!名利双收的捷径》),分析英语中“Bullshit”这个概念及其应用。“Bullshit”指废话,但不仅是废话︰重点是伪装有意义,让听众或读者留下印象,废话本身的真假倒不重要,而且往往非真非假。

几名主要来自滑铁卢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人员,很早之前就研究废话。他们发现,对这类废话接受程度较高的人,反思能力及认知能力较低,也更倾向接受超自然现象、阴谋论和另类疗法。论文刊登在《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上。

研究人员首先在2个废话生成网站“新时代的废话生成器”以及“随机狄帕克?乔普拉引言生成器”中,产生多段废话作实验样本,例如“想像力在指数时空事件之内”、“隐藏意思转化无可比拟的抽象美”等。

在第一个实验中,近300名参与者需要为这些随机生成、貌似有意义的句子评分,由1至5分不等,越高分代表越有深度。平均而言,这些句子获得2.62分,在“有点深度”至“颇有深度”之间。只有不足2成的参与者平均评分低于2(“有点深度”),却有超过4分之1的参与者平均评分高于3(“颇有深度”)。

接下来,研究人员就不仅使用随机废话生成器,也有使用真实例子——狄帕克?乔普拉(Deepak Chopra)的Twitter发文。乔普拉是一名作家及另类疗法提倡者,以滥用、误用量子力学术语宣扬伪科学著称,其本人也生产了不少废话。例如研究人员在乔普拉的Twitter上,取了以下这句说话作实验用途︰“任何物质粒子都是概率波在无限可能场中的一段关系”。

不过,研究人员特别表明,他们刻意选取一些含混的句子作实验用途,而且选取乔普拉作对象,乃因为有其他作者批评过其文字毫无意义,以及跟他们使用的“废话生成器”有关。因此选取的句子是废话,并不代表乔普拉的Twitter只有废话。

接受废话有深度者 较易受认知偏差影响

第二个实验中,参与者需要先为自动生成的废话评分,然后才到乔普拉的Twitter贴文。评分后还需要完成一系列的测试,以收集多项数据,包括其语文能力、数字推理能力、使用直觉或分析思考的倾向、宗教信仰以及对超自然现象的信念等。

在余下的两个实验,研究人员再加入一些普通句子,例如“人们有时会发非常奇怪的梦”,以比较那些倾向接受废话的人,到底是误以为废话有意义,还是没发现需要提高警觉。最后一个实验把废话跟普通句子的比例改成各占10句,以及额外收集了参与者对阴谋论和另类疗法的取态。

整体的结果发现,对废话接受程度越高的人,认知能力相对较低,同时更倾向有宗教信仰,以及倾向相信超自然现象、阴谋论和另类疗法。

为什么我们会愿意接受废话?

论文作者提出两种机制,去解释人们为何会误以为废话深刻。首先,不论是否废话,人们本来就较倾向相信和接受东西。有实验发现,当人们的认知资源被消耗时——例如要去思考其他东西——便会把一些错误的东西视为真。作者指出,“相信”和“不相信”并非对等的选择,这或许提供了一部分的解释——虽然相关实验都是用有意义的句子,而非废话。

其次,废话——由于其缺乏内容——不会跟我们原有的知识、信念产生冲突,以致较易避过大脑的“监察器”,令人未能察觉废话是废话。因为这样,人们可能误以为废话有意义,以及把自己不明白的东西视作深刻。

两种“思想开放”

作者亦提到,我们应该仔细区分两种“思想开放”︰第一种是不具批判性,或称反射性(reflexive)的开放;第二种是慎思、反思式(reflective)的开放。后者又有人称为“主动的思想开放”,亦符合西方谚语“头脑不要开放得掉出来”的要求。

反射性的思想开放,来自依赖直观的思维模式,很容易接受资讯却不加以分析;反思式的开放的思维模式,则透过寻求资讯来促进分析及反思。因此前者较易接受废话,而后者能有所防范。

两种开放模式也说明了,为什么有思想开放的科学家,也有指摘科学家思想不够开放的伪科学支持者︰开放本身并不足够,重要是接收资讯后如何处理——全盘接受抑或详细分析?

废话的意义

其中一名作者Gordon Pennycook指出,虽然此项研究仍在初步阶段,但论文的意义不仅在于显示很多人接受废话,更重要是提供了一些良好的测量方法,去判断一个人到底有多容易接受废话。

论文末段指出,通讯科技发展日益发达,人们比起以往更容易接触到更多废话。研究中随机生成的字句,评分跟乔普拉的Twitter的发文接近,而论文完成之时其Twitter上有超过300万人关注,乔普拉更有超过20本畅销著作。

作者表示,废话不单常见,而且流行,乔普拉只是诸多同类中的一个例子。以含混言词掩饰缺乏内容,在政治、营销甚至学术界也不罕见,事实上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贡献”。而了解如何拒绝别人的废话,也许能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废话。

论文最后表示,基于此项研究的重要,“这份手稿也许不是真正深刻,但的确有意义”。

参考资料:

On the reception and detection of pseudo-profound bullshit (Pennycook et al.)

Why people think total nonsense is really deep (The Washington Post)

Scientists find a link between low intelligence and acceptance of ‘pseudo-profound bulls***’ (The Independent)

Why Do Some People Find Deepak Chopra Quotes Deep And Not Dung? (Forb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