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名就是一首诗,一座城就有一个故事,你知道是哪里吗?

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每个省份、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而有这样一个省份,它的城市名几百年来未曾有过大的变化,依旧承袭着古风;每个城市名的背后,都有一曲关于战争和离别的悲歌;这个省份也是动听的城市名最集中的省份——它就是甘肃。

兰州、嘉峪关、天水、武威、张掖、平凉、酒泉……

永登、皋兰、雄关、景泰、麦积、城关、凉州、玉门、敦煌.……

为什么这些地名都那么好听,仿佛每个地名都带着边关的萧肃之气。

这与甘肃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分不开。

甘肃地处中国西北部,是中国东西横向距离最长的省份,横贯河西走廊。这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得河西走廊者,外可出关发展贸易,内可保卫中原王朝,因而是历代中原王朝抵御游牧民族的最前沿,咽喉要塞。

这样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经历了无数人的抢夺和战争,因此许多城市都是以古代征战平定边地而命名的。地处河西走廊的每一座城市的背后都有一段壮烈的往事。

酒泉、武威、敦煌、张掖

酒泉、武威、敦煌、张掖,这四个地方,每个都是一个王朝,一代名将,一段金戈铁马的故事。

秦朝灭亡后,中原王朝沉寂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一直窝在黄河南岸上,仰望漠北。直到汉武帝时期,强大的汉王朝军队出征河西,横扫大漠,驱逐匈奴,夺回了河西走廊,守住西北要塞。

汉王朝在甘肃设置酒泉、武威、敦煌、张掖,河西四大郡,并派精兵强将镇守河西走廊。这段传奇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卫青、霍去病、李广、张骞等诸多汉朝将领,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姓名。自此,河西走廊与中原王朝的命运密不可分。

酒泉因“城下有泉,其水似酒”而得名;武威:是汉武帝为彰显汉军的武功军威而起的名;敦煌,“敦”字意为“大”,“煌”字意为“盛”,连起来就是盛大辉煌的意思;张掖:意为“张国臂掖,以通西域”,意思是大汉张掖振臂,而阻断匈奴之腋窝。

这四个地名无疑是强盛的汉王朝对自己实力的彰显,而背后,也承载了无数战死沙场上的将士的血肉和希冀。

从那时起,每一个有着深远目光的英雄豪杰,都曾踏足于此。

平凉、定西

时光推移,来到南北朝十六国和唐宋时期,平凉和定西这两座城市留下了姓名。

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苻坚欲讨前凉,置平凉郡,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之名始见于史册,并沿用至今;

宋朝时,始建定西城,意为“安定西边”。只是当时的宋王朝平定西部后,未再向前突进,在河西走廊停下步伐,将重心放在西南一隅,这时候定西还未正式成名;直到后来金皇统三年(1143年)正式设定西县,定西终正式成名,也是至今未变。

时光再来到明朝。嘉峪关在明朝获名。嘉峪关是明长城的起点,素有“河西重镇”、边陲锁钥“之称。

当时明朝立国已有四年,但逃窜至草原的北元蒙古势力仍然屡屡侵犯我大明边境,边境百姓不堪其扰。最终明朝始祖皇帝朱元璋决定出兵岭北,力求永久解决北元威胁。

朱元璋派出了徐达,李文忠,冯胜三位强将,带领精锐部队,千里征战,兵锋直指蒙古草原大漠。其中,冯胜率领西路大军出击甘肃,长驱深入河西走廊,七战七胜,锐不可当,扬威漠北。得胜返程时,在嘉峪山下,冯胜停下了脚步,他仰望远处的祁连山,审时度势,最终他决定在嘉峪山建关设防,巩固西北边陲,守望漠北。

因关卡设在嘉峪山上,所以得名:嘉峪关。从此,嘉峪关这一地名便被载入史册。

嘉峪关

再来到离我们最近的晚清时期,有两个名人曾来到嘉峪关,留下过他们的足迹。一位是林则徐,另一位是左宗棠。

当年清廷内忧外患,在帝国命运飘渺之际,左宗棠就是从嘉峪关出征,抗击沙俄,收复新疆,巩固了西北边塞的安定。

离开前,左宗棠亲手提字“天下第一雄关!”以示威武。

这许多地名,都有气壮山河的诗篇为证。

“大禹导河之州”,是临夏。

“天水注河”,是为天水。

“日出斗金,积销金城”洪武白银。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凉州,也是武威。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敦煌玉门关。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是瓜州。

“张汉朝之臂腋,扬武功之君威”,是张掖和武威。

可以说,发生在甘肃这片土地上,更多的是一代代人的热血和汗水,漫天历史黄沙都难掩其骨子里的汉唐魂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