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末代国王是如何驾崩的?

在朝鲜半岛的统治史上,朝鲜高宗李的身份有些特殊。他既可以被认为是朝鲜最后一个王朝李氏王朝的最后一任国王,也是大韩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在风雨飘摇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位身兼末代国王和开国皇帝双重身份的朝鲜尊贵之主,却几乎没能得到把握自己命运的机会。从继承大宝,到被迫禅位,甚至含恨而死,俱是在他人安排之下。

而在他破朔迷离的死亡之后,日治朝鲜反抗殖民统治的运动再未停止,最终彻底改变了朝鲜半岛的历史走向。

权力夹缝中的国王

高宗即位本就是一场党争的产物。

1863年,高宗前任哲宗去世,膝下却没有子嗣,王室继承成了个大问题。更糟糕的是,此时的李氏王朝宗亲们,繁衍成果也并不繁盛,或是数代单传,或是只有一个嫡子需要继承香火,能过继入宫继承大统的孩子非常少。

朝鲜王朝到了后期也是人丁稀疏

哲宗本也是旁系,以过继身份登基

这种时候都是外戚权臣发挥的好机会

( 哲宗画像 图片来自@A painter in Joseon dynasty/Wikipedia)▼

此时朝鲜的两大外戚集团安东金氏和丰壤赵氏围绕继承人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宫闱斗争。

赵氏力推为数不多的还有亲兄弟的宗亲孩子李载晃过继入王室。一来是因为他确实有兄弟在家祭祀,自己可以进入帝室;二来则是因为其父亲李昰应承诺赵氏女领袖赵太妃,孩子即位后可以垂帘听政,这将极大增强赵氏在朝廷中的话语权。

高宗的过继谱系也很复杂

绕过了前任哲宗的香火

直接捅到了上上任宪宗之父之下

( 高宗画像 图片来自@Chae Yong-sin & Jo Seok-jin/wikipedia)▼

金氏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孩子带来的威胁。他们提出了一个令人难以反驳的观点:孩子生父仍然在世,不宜过继为君。从道义上说,两人本是亲父子,却要在孩子登基后变为君臣,有违人伦;从权力分配上说,还活着的生父将会设法对孩子施加控制,变成事实上的摄政王。这两条,都是选择皇储时的大忌。

但最终,赵氏的势力还是更胜一筹,李载晃被推上了王位,并改名李?。这便是高宗。

于是就被迫上了台

最后也是被迫下了台

(1884年高宗 图片来自@Percival Lowell/wikipedia)▼

而李昰应作为国王生父,依礼被封为“大院君”。朝鲜王朝还没有过在世的大院君,因此这位“大院君”注定不同寻常。正如金氏所料,他趁高宗年幼,一手把持朝政,把自己当成了摄政王。但不得不说,大院君的摄政并非乱政,而是为了整肃门阀,加强中央集权,确实将王室权威树立了起来。

这位便是兴宣大院君

摄政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加强了中央集权,也得罪了不少权贵

(图片来自@Yi Hancheol and Yu Sook./Wikipedia)▼

王室权限加强,伤害的是包括外戚和两班门阀在内的其他朝鲜贵族的利益,因此朝中记恨大院君的臣子世家不少。连一开始支持大院君的丰壤赵氏也开始感到了危险,各家族开始了合纵连横,试图联合前后朝将大院君排挤出权力中心。

他们找到了当时在后宫同样感到危险的闵妃。

闵妃大概是朝鲜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女性了。她本是大院君大夫人娘家的亲戚,应该是亲上加亲的关系。但大院君一直嫌弃这个儿媳妇身体不好没有王子,在宫中轻视排挤她,支持儿子和另一位李妃亲善,也让闵妃感到了生存危机,与其他家族一拍即合,开始了对高宗的运作。

为高宗选皇后的标准是没有实权的贵族血统

可谁又能想到闵氏的野心比谁都大呢

(图片来自@Villetard deLaguérie/Wikipedia)▼

站在高宗的角度看,父亲大院君的权威日盛,也给他亲政造成了不小的压力。此时高宗虽是名义上的国王,手中却没有可用之人,对大院君的哀怨叛逆也与日俱增。作为反抗,他有时会奖励那些上书弹劾父亲的大臣,父子俩的矛盾已经表面化,与其他世家的联合也可谓一拍即合。

1873年,高宗21岁,按例已经可以亲政。但大院君始终不愿意放权,这给了反大院君势力以话柄。在反对派的怂恿下,高宗于这年年底强行宣布“亲政”,逼迫大院君离开汉城朝廷。但由于高宗自己并无亲信能臣,这场斗争的果子被闵氏一派摘取,由他们控制了朝政。

本是父子间的矛盾,最终却演变成了翁媳矛盾,并以惨烈的政治斗争结束,朝鲜王国的权力看似重新稳固了下来。但大院君虽然下野,却并未元气大伤,而19世纪末东北亚波云诡谲的国际暗斗,也正在悄悄笼罩朝鲜半岛。

从继位之日起就挣扎在各种势力夹缝当中的高宗,注定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噩梦般的朝鲜近代史

朝鲜王国的内斗,从来不只是内斗而已。作为东亚大陆连接日本列岛的跳板,半岛上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中央王朝和日本国的利益,更何况此时俄国也已经将征服的触手伸到了远东,三方都希望能在朝鲜政变中站对边,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

由于各大国的干预,以及朝鲜内部闵妃一党和大院君派系的纷争不断,历史事件极为密集。先有旧军哗变反日的“壬午兵变”,后有开化派诉求反清开关的“甲申政变”,再是因横征暴敛而激起的“东学党起义”,战火不断,民不聊生。

壬午兵变日本公使馆官员乘船逃走

本是一场反日的政变

却在清朝大臣吴长庆和袁世凯的帮助下镇压成功了

(图片来自@UToyohara Chikanobu/Wikipedia)▼

最终,东学党起义引爆了清日两大国为争夺朝鲜控制权而打的甲午战争。大清国败北,早就对朝鲜虎视眈眈的日本迅速控制了汉城朝廷,事实上将朝鲜统治权收入囊中,并支持朝鲜断绝与大清国缔结的一切附庸协议,为王室改换名号,驱逐清军。中朝关系,由此前数百年的宗藩关系,逐步改为平等外交,即使清政府百般不情愿,却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实了。

果然甲午之后

朝鲜人反手就俘虏了清军

(图片来自@jjok/Wikipedia)▼

这本是开化派所期待的结局,因此在此前的政治斗争中,他们也非常仰仗日本的力量。几次朝鲜国内的反日起义,也是因为他们过于偏袒日人,忽视旧党利益所致。

但他们很快发现,日本帮助朝鲜从清朝的藩属关系中独立,并不是为了朝鲜的独立,而是为了自己当宗主。随着甲午战争之后大清势力退出半岛,日本得以独断专横,掳掠朝鲜的獠牙便开始显露了。如果说归附清国无非上交贡品,请宗主代为外交,那么归附日本便是彻底动摇国本,丧权辱国。

无论是高宗,还是闵妃一党,都不能接受这个结局。他们需要再找一个能制衡日本的外援,大清国是指望不上了,唯一的选择也只有刚刚在远东巩固了权势的俄国人。

俄国自然乐意与朝鲜合作,借满洲(中国东北)为跳板向朝鲜提供了不少援助,在国王和王后一党的引导下,向各领域渗透。日本自然不愿辛苦得来的战争成果被俄国人摘了桃子,与亲俄势力开始了明暗交替的斗争。这场斗争的最高峰,便是朝鲜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乙未事变”:日本驻朝公使率兵闯入景福宫,杀死闵妃并将尸体付之一炬。

看似安详的老照片背后

隐藏的却是惊人的宫闱真相

(图片来自Wikipedia)▼

高宗在现场,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却连呼救的机会都没有。他的王储,也是闵妃所诞之子李坧在兵变中受惊,从此变得少言寡语。

然而日本的暴力干预虽然肉身消灭了宫中的亲俄派头领,却没能真正为自己树立权威。此时不仅高宗和王储记恨日本,除了铁杆亲日派以外的所有朝鲜臣民也都觉得日本极为可憎,日本也失去了控制朝鲜的合法性,其扶持的傀儡政府在国内执政举步维艰,并最终激起了民间又一次反日起义。

明成皇后(闵妃)去世两年后,才得以举行国葬

(图片来自Wikipedia)▼

民气虽可用,但乱局之中,坐困京城的高宗却缺乏一击制胜的实力。京城新军均是日人所控制,内阁上下又都是日本人的耳目,高宗唯一的选择是沿袭爱妃的思路,寻求俄国人帮助。在斗争的最激烈峰期,高宗果然带着孩子逃进了俄国使馆,史称“俄馆播迁”,不太好听的说法是“高宗亡命俄馆”。

历史证明,到处依靠一般是没有什么好结果的

亲日亲俄最终都会有人做大

伤害的全是李家自己的利益

(在朝鲜的俄国使馆 图片来自Wikipedia)▼

堂堂合法的国王,竟在自己的国土上向外国使馆寻求庇护。旧朝鲜王国的国运,到此确实也到头了。

末代国王之死

逃进俄使馆当然也是有好处的。在俄国人和反日朝鲜人的支持下,高宗肃清了内阁里的铁杆亲日派,扶持了一批亲俄派上台,制衡了日益张狂的日本。

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改革,在现在的韩国史学界,为高宗平反的呼声不小。他们主张,一直被半岛人民认为软弱无能的高宗,并非真的无能,而只是因为生逢乱世,回旋余地有限,才落下了千古骂名。从他与各大国周旋,平衡朝中各方势力的手腕看,如果能生逢其时,未必不是位强君。

这位难以盖棺定论的君主权威的顶峰,是在他一年后离开俄使馆后。1897年,高宗接受了大臣们的再三劝进,改国号为“大韩帝国”,依明朝礼制在汉城登基,从此与大清的皇帝“你是个皇帝,朕也是个皇帝”。当然称帝只是虚名,最实在的是,他获得了外交上的极大自由,不仅能向各国派出独立的使节,而且主导了日俄在朝利益的谈判,三方达成了微妙的平衡。

总感觉穿这种衣服的人后来都死了

(高宗着帝国军装像 图片来自wikipedia)▼

但大韩皇帝主持的平衡,只能是在朝鲜土地上的平衡。在朝鲜半岛之外,日俄争端无日无之,最终以日俄战争收场。对于日本来说,这确实是一场“皇国兴废在此一举”的战争,击败了俄国的他们对远东事务有了最高的话语权。

大清国和俄国先后退出朝鲜事务,大韩帝国被日本吞并只是时间问题。

日本对朝鲜的吞并分为三步:

第一步,于1905年签订《日韩保护协约》,把才刚刚独立不久的大韩帝国又变成了附庸国,全面回收外交和军事权力,将名为“统监府”的总督府立为朝鲜军政的最高领导机关;

韩国人认为这是在日本人用武力勒逼下签订的

又称“乙巳勒约”,高宗并不同意用印

由“乙巳五贼”取出国玺代印的

这五人由此成为朝鲜耻辱柱上的超级罪人

(图片来自@RYU Cheol/Wikipedia)▼

第二步,于1907年以高宗遣使求外国干预为借口,逼迫苦苦挣扎的高宗退位。这并不是一次体面的退位,高宗在宫里与太子李坧举行禅让大典,宫外6门日本大炮负责“保卫安全”,实则将炮口对准了宫内;

第三步,于1910年正式实现日韩合并,大韩帝国的李氏宗亲全部变成了日本皇族,高宗自己则从太上皇变成了“德寿宫李太王”,身份降了一级。

这一次接受禅位的纯宗李坧又拒绝签约

“乙巳五贼”之一的李完用再次代劳

这次是真的被踏上一万只脚永世不得翻身了

(图片来自@Sunjong of Korean Empire/Wikipedia)▼

高宗坎坷的一生到这里,似乎就要画上屈辱的句号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那个使朝鲜半岛游离于大国争霸之外的计划,最终还是没能实现。事大是错,事小亦是错,晚年还要被迫认贼作父,被归入侵略者的皇室一脉,已遭人君屈辱之极。

高宗致英国的函件宣布第二次《日韩公约》无效

但这岂是你说无效就无效的?

(图片来自Wikipedia)▼

但历史总比想象更能折磨人。

1919年1月22日凌晨,朝鲜末代国王,同时也是大韩“开国皇帝”高宗去世,享年68岁。日本方面公布的死因是脑溢血,但既无病理报告,也无尸检报告,再加上此时是一战后巴黎和会召开的敏感时间点,引起了外界无尽的猜疑。

国丧的场面仍然跟真的似的

但抬棺的几位怕是也知道棺材里这位

死因并不简单

(高宗国葬 图片来自Wikipedia)▼

有人认为,是高宗遣使在巴黎和会上诉说日本殖民之残暴,祈求列强能干预朝鲜事务,帮助他们独立。但一战中日本也是战胜国,这个计划非但没有得到其他战胜国的重视,还被透露给了日本使节,日本人之后痛下杀手,给高宗的膳食里下了毒。

更有甚者,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高宗毒发时的惨状:两眼发红,全身红斑,肉身很快腐坏。

但这些说法同样没有得到验尸报告的支持。这位末代国王之死,恐怕要和朝鲜半岛上的无数谜题一样,永远无法解开了。

高宗的另一个皇子李垠(左)

此时也以日本皇族身份从军事学校毕业

可故土朝鲜却已是再也回不去了

(图片来自Wikipedia)▼

高宗虽逝,却不算白白牺牲。

当时的朝鲜民众大多不信日本总督所谓“脑溢血”的说辞,他们怀念这位呕心沥血却实在无能为力的大韩先帝,也仇恨日本殖民政府的残酷统治,于当年3月1日集会宣布韩国独立,是为半岛独立史上最重要的“三一运动”。

一生致力于韩国独立的高宗突然逝去

也推动了韩国独立运动的高潮

促进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有趣的是这个临时政府驻地在上海

(图片来自Wikipedia)▼

然而虽然三一运动引起了日本统治者的恐慌,为朝鲜人争取了一定的利益。但它毕竟只是一次无序的社会运动,唯一的纲领是朝鲜半岛独立,其余包括政体、意识形态、经济结构等在内的细则均未能确定,内部却党派林立,临时政府众多。这些由不同意见人组成的临时团体,最终难免走向分道扬镳的结局,而这也拉开了朝鲜半岛南北如今分道扬镳的序幕。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