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看政治、爱情和艺术如何跳舞
2018年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获得者、波兰导演帕夫利科夫斯基(Pawe Pawlikowski)的新作《冷战》,在美国上映了。
自2013年《修女艾达》爆红以来,帕夫利科夫斯基俨然已是任谁都要忌惮三分的艺术电影“新贵”。然而,在一个非周末的下午,他的新作、一部高冷气质的文艺爱情片,却只吸引了不到十位观众前去影厅观影。当然,也不乏忠实粉丝留到了最后,欣赏到字幕滚动之后的彩蛋—一首波兰民歌。
《冷战》,这个片名乍听不太像一部爱情片,更像国际政治片,抑或历史电影。但这个名字却最直接地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时间的跨度—从1949年的波兰、1951年的华沙、1955年的东柏林,再到南斯拉夫、巴黎等地,跨越整整15年。
它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冷战期间,在斯大林统治下的波兰和自由放纵的巴黎,一位追求自由的音乐家维克多和一位满怀激情的年轻女歌手祖拉之间炽热的爱情故事—两人毫不般配,却命定纠缠。
波兰版《芳华》
《冷战》的开场,在大片波兰乡间风光里展开。国家派出的两位艺术指导—男主角维克多和另一位女音乐家伊莲娜,去波兰民间收集未加雕琢的歌曲,想要编排一场与众不同的演出。他们录制那些歌曲,同时为马佐斯歌舞团挑选新歌舞演员。
有意思的是,这个歌舞团选秀的电影片段,特别容易让中国观众想起冯小刚的《芳华》,让美国观众联想到《美国偶像》。
可是,维克多看中了其实并不那么符合民族歌舞团标准,但是颇有表演欲和“小心机”的祖拉。
为什么说祖拉是“小心机”?她先是跟另外一位女孩一起“二重唱”波兰山歌,然后自己要求唱完一首俄罗斯电影歌曲的高潮部分。而就是这些举动,让维克多对她印象深刻。日后,维克多还在朋友面前调侃祖拉是“冒充山民”进入民间歌舞团的。维克多还说,祖拉的声音虽然不是最纯净的,但是“她身上有一种活力和精神”。
歌舞团的另一位选角负责人、维克多的情人伊莲娜,认为维克多看上了祖拉,还认为祖拉会是个大麻烦。但是,即使伊莲娜有这般感受,她还是顺从了维克多,在歌舞团入选名单上填了祖拉的名字。
很快,维克多和祖拉相爱了。
祖拉不是最漂亮的,皮肤甚至有些黝黑,但她不仅吸引了维克多的注意,也吸引了歌舞团另一位负责人的注意。影片并没有直白指出,是歌舞团负责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导致维克多被驱逐出境,但是懂得歌舞团政治背景的人,大概能够猜出一二。
最终,这场相爱伴随着政府官员对乡间音乐思想的质疑、对那个年代政治环境的恐慌,以及维克多和祖拉彼此的无望与不信任,成就了冷战笼罩下的一段爱情,也是被冷战篡改过的一段爱情。
暧昧的爱情,暧昧的电影气质
其实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维克多和祖拉这两位背景、年龄悬殊的男女会相爱。
从影片里我们可以知道,维克多,是一个拥有音乐才华、向往西方生活和文化的资深音乐人;祖拉,则是初出茅庐的乡下姑娘。
同时,对祖拉而言,进入歌舞团是她想要的或者说是她的目的,因为她想摆脱伤害继父的罪证指控。但就是因为这些个人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两人总是分分合合。
在观影的途中,很多观众常常会想—祖拉放弃歌舞团的工作,跟维克多私奔到西方生活,不行吗?
面对这个问题,如果不了解波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我们也只好自由发挥想象了—或许是不是在冷战背景下,很难离开体制内的工作和自己的国家?或许是不是祖拉认为与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文化待在一起,才是最舒适的?
除了疑问以外,还有很多网友批评男女主人公“作”。
可是,爱情就是让人疯狂,让人“作”。更进一步来说,如果仔細分析男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我们会发现,这种“作”发生在男女主人公身上,是必然。
祖拉,是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物。东西方冷战的时代背景,增加了她脱颖而出的障碍,而在歌舞团体制内工作时,她还有自己的顾虑和尚未解决的诸多问题。
维克多拥有音乐才华,拥有对艺术、对真善美的追求,他对任何宣传性表演都有极低的容忍度。出乎意料的是,维克多既能为了爱情而容忍,又能为了爱情遭受折磨和监禁—从西方回到波兰。
爱情是什么啊?即使活到老,可能也难以理解真正的爱情。唯有感叹:爱情没有国界,爱情恐怕是世界上最难以捉摸、最盲目的东西,爱情可能发生在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之间。
正如影片中维克多的情人、一位诗人所说:“当你恋爱时,你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但导演帕夫利科夫斯基更向前一步,他让爱情和时间在这个凄美的故事里密不可分,并覆水难收。
如果说,爱情关乎的是选择用哪种方式去面对外部世界,特别是当这段爱情处于城市间游移和现实压抑的背景下,那么祖拉和维克多的爱情,是他们选择面对外部世界的一种方式。
似乎大部分激烈而忠贞的爱情,都以殉情与死亡结束。《冷战》也不例外。它的结尾,男女主人公一起自杀了,让人扼腕痛惜,也让人觉得顺理成章—正是这样有些意外的结局,充满着暧昧模糊的艺术气质,才像极了这部黑白艺术电影的整体风格。
另外,片尾出现的“献给我的父母”字样,是因为这部电影是导演帕夫利科夫斯基纪念自己的父母在冷战时期的爱情。男女主人公的名字跟他的父母同名,但故事,则纯属虚构。
另外,片尾出现的“献给我的父母”字样,是因为这部电影是导演帕夫利科夫斯基纪念自己的父母在冷战时期的爱情。男女主人公的名字跟他的父母同名,但故事,则纯属虚构。
总的来说,《冷战》将爱情与政治杂糅交错,相互编码。
但如果你像坐在我身旁的一位美国观众一样,不太了解东欧国家在20世纪的政治背景,那么,你可能不太明白某些剧情,比如,为何男主角因被女主角告密而失去了在舞蹈团的工作。
帕夫利科夫斯基不断呈现和推进爱情、政治与艺术之间盘根错节的互文隐喻关系。那些对冷战背景知之甚少的观众,会感到电影是有些挑战和门槛的。
媲美《爱乐之城》的音乐
跟導演斩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作品《修女艾达》一样,《冷战》同样采用了导演偏爱的黑白摄影+4:3画幅。其中,对于黑白摄影的选择,不仅仅代表着过去的历史时代,也是一种对故事发生在背叛、驱逐、私利和失落的背景下的完美暗喻。电影构图精美,同样有大量的画面留白。
该片音乐绝佳,不管男女主角分分合合,贯穿始终的是优美的音乐。它既有民歌,也有爵士、摇摆乐和摇滚乐。
例如,祖拉与维克多在巴黎久别重逢的时候,祖拉正身处比利·哈利著名的《围着时钟摇摆》舞曲中。这时,在维克多面前,祖拉正在跟其他男性纵情起舞,祖拉似乎想激起维克多的嫉妒之心。这一举动,是祖拉在维克多的诗人情人面前不自信的表现之一。
“对于一部音乐作品来说,重要的不是你弹出来的音符,而是那些没有被弹出来的音符。”这是美国爵士乐音乐家、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音乐人之一迈尔士·德威·戴维斯的名言。而这句话用在《冷战》这部电影上,恰到好处。
《冷战》可以说是一部充满沉默和省略号的音乐片。每个观众都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来填补电影桥段与桥段之间的叙事空隙,占卜出那些经常未被言说的真实感情。
作为爵士钢琴手出身的导演,帕夫利科夫斯基在本片中对音乐的处理,可以媲美奥斯卡最佳导演达米安·沙泽勒的《爱乐之城》。
《冷战》中有一段诠释音乐的华彩段落:祖拉趁出国表演之际与维克多在巴黎生活,维克多让祖拉到自己工作的俱乐部里表演,祖拉演唱了一首又一首波兰民歌改编成的爵士乐,十分悦耳动听,维克多还帮她做成了唱片。
电影里还有一个合唱版的波兰民歌,恰好是东西方阵营的不同空间在音乐上的表现:社会主义的合唱VS资本主义爵士乐。饰演祖拉的女主演尤安娜·库里克在这一段的表演精湛,流光溢彩;她演唱时的定格画面,像极了一幅可以流传千古的经典唱片封面。
片尾还有一个小细节:出狱的维克多与祖拉重逢的时候,祖拉刚刚结束了表演,而她这次唱的是一首载歌载舞、风格奔放的拉丁美洲歌曲—这里竟然还不忘添上一笔彼时东欧国家波兰以外交主导的文艺政策。
在《冷战》中,当政治、爱情和艺术这三个最复杂、最暧昧的主题交织在一起时,任何的诠释都有可能,任何的诠释又都可能并不准确。这大概就是导演帕夫利科夫斯基作品的魅力吧。
作者: 尘雪
来源:《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