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能换1000多套别墅,全世界仅存三件半的曜变天目为何物?

前几年,日本有一档类似于王刚老师主持的《天下收藏》这样的鉴宝综艺节目。

在其中一期中,节目组的五人专家团声称找到了“全球第4件曜变天目茶碗”。

经过团内商议,给出了2500万日元,也就是140万元人民币的鉴定价格。

就是这样,还有很多日本国民依旧骂声一片:曜变天目盏可是我们的国宝,怎么才值这点钱?!

然而,这只底部刻着“供御”二字、据说估值至少100亿日元的曜变天目盏最终被证明,竟然是出自于61岁的中国陶艺家李欣红之手。

李欣红老师说,这样的作品自己做了一万多个,上面让专家感动到哭的釉色,是她用颜料画上去的,“供御”这两个字竟是她的学徒刻上去的。

至于价格,80元人民币一个,就当土特产卖。

我猜,说不定还能包邮……

究竟这“曜变天目盏”有什么魅力,让日本的专家们闹了这样一个啼笑皆非的大笑话?

曜变天目盏的绝世之美

懂瓷器的人都知道,因为温度、气氛等因素的微妙差距,同样的釉料和泥胎在进窑之后,最终会呈现截然不同的颜色,这也就是常说的窑变。

这些不同釉色的形成都不是人能左右的,全靠天意。

建盏,正是人为和天成的巧妙结合,每一个被烧制出来的建盏都是独一无二的。

宋代的建盏之风盛行,文人雅士几乎人手一只建盏,甚至连宋代国家艺术总监宋徽宗都在《大观茶论》里对建盏推崇有加。

按照不同的釉色,建盏可分为乌金、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杂色釉六种。

这种命名也很形象,例如釉色像兔子毛的就叫兔毫盏,形似鹧鸪鸟胸前羽毛的称为鹧鸪斑,而表面在光照下能焕发出黄、蓝、绿、紫等彩色光晕的就被称为曜变天目盏。

世人称曜变天目盏为“碗中宇宙”,因为像星空一样神秘的“曜变”,着实难以以一个简单的“美”字来概括它的魅力。

它的内壁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结晶斑点,斑点周围围绕着蓝绿色的光晕。

在不同的角度,这些神秘的耀斑会产生不一样的颜色。

据说在光照下,它们能焕发出蓝色,紫色,黄色等等揉起来的彩光。

垂直看,看见的是幽幽如宇宙般的蓝色,斜着看,又是璀璨的金黄色,而在黑暗里,也能发出妖冶的光芒,宛若天的眼睛。

更神奇的是,据说有的盏中若是有水,这些耀斑就会消失,看到的只有各色的光晕,倒尽盏中水后,耀斑又会重现。

价值125公斤黄金的天价国宝

目前,世上现存的三件完整的曜变天目盏都被收藏在了日本。

在《古陶瓷识鉴讲义》一书中,有记载:“闽中建窑有今人所谓曜变盏一式,冠绝等论,其结晶状为褐色圆点,外圈围以银蓝光晕,如日食月食之曜环。”

这说的就是收藏于东京静嘉堂文库的“稻叶曜变天目盏”。

收藏这“稻叶盏”的静嘉堂它的创办者是著名的三菱集团的总裁,这就说明在静嘉堂身后的是日本的岩崎家族。

而这“稻叶盏”更是岩崎家族在1924年以16.7万日元收购的,在当时这可是相当于125公斤的黄金了。

125公斤的黄金放在现在都是天价,何况是那个年代。

直至1940年,岩崎家成立了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这件茶盏就成为了镇馆之宝。

而藏于藤田美术馆的另一件曜变天目盏,相比“稻叶盏”,并没有那么多曜斑,但蓝色光斑及依稀可见的银毫,宛若苍穹中一场静默的流星雨,依然有着别样的优雅。

第三件是被龙光院尊为寺院圣物的曜变天目盏,相比于前面两件,它可真是“一面难求”了。

因为它在历史上几乎从未展出过,网上连图片都搜索不到。

在2017年日本的《国宝》特展上,日本甚至都没有将这只盏展示出来的打算,而是到了最后一刻才决定让其露面,可见日本对这件茶盏有多宝贝了。

回溯关于这三件天目盏的曲折命运,不难发现,他们都涉及了诸多日本的政变和朝代更替。

在那时的日本,曜变天目盏就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尽管如此,但事实上,这三件举世奇珍在宋代,只是出自民窑,没有官方背书的,与专贡皇室的官窑是无法比拟的。

消失了七百多年的古老技艺

在日本陶瓷界,“made in 宋代”比“made in China”更好使。

2009年上半年,杭州市上城区出土了一只曜变天目盏残件,根据多方查证,几乎能确定这件残盏就是出自南宋官窑,专供宫廷。

这一点,我们从这件残盏的颜色就能看出,它的色泽明显比日本收藏的那三件更加湛深和协调。

可以说,这件残盏与现藏于日本所谓三大国宝级曜变天目相较,毫不逊色。

或许,这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吧。

那么,既然我们曾经在历史上有过“官窑”那种艺术高度的极品,何至于让日本藏着三只“民窑”在全世界面前犹抱琵琶半遮面地“炫耀”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曜变天目盏的烧制技艺失传了。

它的失传并不是像其他非遗,是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而是早在南宋之后,就已失传。

烧制困难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再加上南宋当时的审美偏素雅,“曜变”虽然好看,但有点“非主流”,况且那时候徽宗明确表示喜欢兔毫,所以人们便不愿意再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了。

只是谁也没想到,这些另类的意外之美在数百年后,竟成为了稀世珍宝。

直到今天,我们也没能完全找回这项已经消失了七百多年的古老技艺。

尽管有很多人都在尽全力研究和恢复这种“绝世之美”,但目前的成绩却依旧是“仿制品”的层次。

关于第四件“曜变天目”的乌龙事件,我们姑且一笑了之。

但站在人类文明的层面上,我们发现,自己很多不甚在意的事物,早就有诸多旁人觊觎,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数不胜数。

面对千百年前的时光,相比于惊叹于一只碗能换一千栋别墅,我们更应该去试着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等价。

不要让自家的“宝贝”被他人奉为神物之后,本该有的珍惜,最后都沦为惋惜和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