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功焕:现在不是谈胜利的时候,中国需要明确的“解封”路线图

杨功焕正在 “震中” 纽约。她是在 3 月 28 日抵达纽约的,如今正在按照当地规定居家隔离。

毫无疑问,作为中国疾控中心前副主任,杨功焕对纽约的疫情发展尤其敏感,对美国的抗疫举措及其对中国下一步抗疫的启示有了更多的思考。

杨功焕说,这次疫情就像 1918 年西班牙大流行那样,它不仅仅只影响健康与经济,甚至会影响整个国际格局。“我觉得一两年之内,恐怕我们的生活都不可能回到以前,直到疫苗出来。”

她还表示,现在也不是给哪个国家打分的时候,“真正的要打分评定可能要到两三年以后,并且这个评定不是去说谁好谁坏,而是总结经验为应对新的传染病做准备。”

在接受 DeepTech 采访时,她力图为国内媒体很容易误解的群体免疫纠偏,表示群体免疫只是一个概念,并非具体的抗疫举措。她提出,面对严峻的国际疫情局势,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中国需要加强国际合作,需要制定一份精细的、有准备的中国 “解封” 路线图。

以下为采访内容整理。

为何纽约疫情如此严重?

DeepTech:纽约现在的封锁状况是怎样的,民众还能自由出去吗?

杨功焕:从现在规定来看没有封,因为州长反对三州(纽约、新泽西和康州)之间进行封锁,但很多的商业娱乐设施和学校都关闭了。

公共汽车还在运行,地铁减了班次,也有人抱怨说,比如说地铁减少班次后更加拥挤了,还有人晒出了地铁拥挤的照片。

我也看到报道说,持有纽约驾照的人或者驾驶纽约车牌出去到了其他州,可能会隔离 14 天,这是因为各个州的自主权很大,很多政策是当地自己制定的。

DeepTech:据你观察,纽约抗疫的表现是怎样的?跟中国有什么比较吗?

杨功焕:纽约的朋友在微信群里表现出来都还是比较淡定的。

前几天一些医院已经人满为患,出现了一天病死多达十几个人的情况。纽约州州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大声疾呼,称在未来多少天内医疗资源就要枯竭,希望美国各地来支援。

美国的胸科学会也在请求各地的重症科医生来支援纽约,全美大概有 6 万多医生、护士(其中很多是退休的)过来支援了。基地位于纽约的廉价航空公司捷蓝航空(JetBlue Airways)也在免费把这些医生送到纽约来。此外,包括加州、华盛顿州的市长或州长也都讲话,说要把现在还用不上的呼吸机送给纽约。

DeepTech:周围的纽约民众佩戴口罩吗?

杨功焕:现在美国不少人在佩戴口罩,但也有一些地方的人不戴口罩,华人多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戴口罩的。

对于这一点我自己也很纳闷。这边的一些朋友问我为什么要戴口罩,我也查了以前的研究,2009 年 H1N1 大流行期间,研究认为口罩没有太多效果。可见不推荐普通人戴口罩这个说法并非拍脑袋讲的。

此次疫情早期,很多人确实就不戴口罩,包括警察在地铁上执勤也不戴口罩,但纽约警察感染了好几百例。我也看到日本用高清照相机做的研究告诉人们佩戴了口罩会挡住很多飞沫,但还没有到所有证据都指向同一个结论,所以我觉得未来关于口罩需要有很科学的评判。

图 | 4 月 7 日纽约市卫生局公布的确诊患者分布。(来源:纽约市卫生局)

DeepTech:为什么纽约会这么严重?

杨功焕:每个地区所采取的措施实质上是根据它前期的准备状况、社会制度、文化特征以及医疗资源的强弱而来,那么它表现出来就不太一样。美国是医疗资源很强的国家,各个州之间的控制措施的实施和效果差别很大。像加州、华盛顿州的疫情最先发生,但控制得比较好,基本上只有几千例,而且还送给纽约几千台呼吸机。旧金山和纽约同样是大城市,策略采取的就不一样,纽约市已经病死 2000 多人,旧金山只死了 9 个人。所以我觉得纽约确确实实在前期准备上,以及停摆以后民众的依从性方面有很多需要改进。(DeepTech 注:据 COVID Tracking Project 数据,截至当地时间 4 月 8 日,美国共检测人数接近 219 万,确诊人数为 423164,其中纽约州检测人数为 36.5 万,确诊 149316 人。)

在纽约,华人群体感染的并不多,他们的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相对比例要高,而感染更多的是西班牙裔。在纽约布鲁克林地区有个主教去世,有 10 万人出来悼念,大部分人都没有戴口罩。当地时间 3 月 30 日,美国海军医院船 “舒适” 号抵达纽约市,有 1000 张病床,将收治非新冠肺炎患者,很多人跑到码头上去观看拍照,警察也没管,他们当中好多人也都没戴口罩。

不过随着疫情的发展,随着这么多人住院、死亡,人们的家庭、朋友、邻居都可能被感染,大家对疾病的认识也有所改变,现在大家排队都会保持 2 米距离。

美国会不会很快实现群体免疫?

DeepTech:我们之前报道过,美国前 FDA 局长斯科特 · 格特里布(Scott Gottlieb)做的报告称(见《美国终将实现群体免疫,这份由前 FDA 局长领衔的报告指出了 “解封” 路线图》),美国将终究要依靠疫苗或者是自然感染实现群体免疫。那么像纽约这样发展的话,是不是很快就会实现群体免疫?

杨功焕:不会很快。现在来看,美国一开始是因为疾控中心的检测试剂出了问题,检测比例很低,但很快就提升了检测水平。最近有报道称,雅培开发了 5 分钟快速检测技术。美国截止到昨天(4 月 7 日)大概已经检测了 180 多万人,纽约州已检测了很多,阳性确诊者也接近 14 万。

但纽约市,卫生局网站上公布的政策依然还是:“检测应当仅用于患有重症(如肺炎)且需要住院的人群”。截止到 4 月 7 日,纽约市大约检测了 12.8 万人,检测阳性人数达到 7 万多人,阳性比例高达 58% 以上,这都预示纽约的疫情严重。当然纽约市还在进一步扩大检测,但我认为纽约市的检测政策需要做调整,应该扩大到轻症,即门诊病人以及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些还在工作的关键人群,因为他们一旦感染,传染给其他人的机会更大。另外,还需要有一个计划,通过随机抽样来了解这个地方人群的感染率达到多少,这对制定防控策略十分重要。

我估计目前纽约市人群的感染率也不过只有百分之几(纽约市有人口 860 多万)。所以群体免疫的实现可能还要几年,主要可能是要依靠疫苗。如果好多年都没有疫苗,还是会有很多人不断地被感染。就像 1918 年的西班牙大流感,它实际上是来了三波,最后疫情才慢慢的停止了。

图 | 美国每天的新冠死亡病例。(来源:COVID Tracking Project)

DeepTech:此前有人说,中国现在群体免疫力最好的地方就是武汉。

杨功焕:群体免疫这个概念首先是用在计划疫苗接种中的。如果在人群中疫苗接种达到相当高的比例,比如说到 60% 或 70%,就可以实现群体免疫,在人群中阻挡疾病的传播。

我觉得现在武汉不大可能已经实现群体免疫。武汉目前报告的病例数只有 5 万人,就算加上无症状感染者,放大 10 倍也才 50 万人,而武汉人口按 1000 万算,这个比例也才 5%。

国内媒体在报道群体免疫的时候可能有误解。群体免疫是一个概念,但是我们更多讲的是抗疫策略,是围堵还是延缓。围堵和延缓策略都是重要的策略,取决于在什么阶段使用。当病例很少,即起病初期,或只有少量输入病例,就需要使用围堵策略。即发现一两个病例就要对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其密切接触者隔离。即使病例很少,这个工作量都会很大。一个人可能有 20 个密切接触者,这 20 个人就要隔离起来,如果这 20 个人再传播开来,那么可能就要调查 400 个人。

另外一个策略是延缓策略。当已经进入社区传播,很多人感染后都追踪不到其感染来源,就需要实施延缓策略,延缓策略的目标就是为了拉平疫情发病曲线,避免出现陡峭的波峰,为救治争取时间。因为一旦突然涌上很多病人,尤其是重症病人的时候,再强大的医疗资源都不够用。

围堵工作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做,包括香港一开始就采取了这个措施,但最近香港也出现了社区感染。因为目前处于在全球大暴发的状态下,对大多数国家来说,要把所有的传染源都找到、完全把密切接触者控制起来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就需要采取拉大社交距离,通过检测找到感染者,尽可能发现密切接触者,实现有效隔离。

美国最早的病例是 1 月份的武汉旅行者,而对中国航空的管制也是 2 月份的事情了,实际上有不少感染者可能已经入境,美国确确实实在那个时候是轻忽了。

中国需要一个 “解封” 路线图

DeepTech:如果国外一直有输入病例,我们一直要这样紧张下去吗?

杨功焕:我觉得一两年之内,恐怕我们的生活都不可能回到以前,直到疫苗出来。很多八九十岁的人说这辈子都没见过这样的疫情。这次疫情就像 1918 年西班牙大流行那样,它不仅仅只影响健康与经济,甚至会影响整个国际格局。

DeepTech:我们到底该怎么面对?

杨功焕:因为全球大流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这句话我大概是在 2 月中旬对媒体说过。

严格的措施如何来执行,就要看每个国家的制度、老百姓的依从性以及自己国家的文化特点来进行。每个国家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劣势,所以对中国来说,第一肯定是要防止输入,加上国内还有很多无症状感染者(你也切不断),所以就得更多地避免不必要的聚会、拉开社交距离等一系列前面提到的措施。

我看到报道说,武汉有的无疫情小区出现了新增病例,所以这些措施也都是必要的,但是政府在发展经济和在疫情控制中需要有一个平衡。美国前 FDA 局长领衔的那份报告中也提到在延缓策略生效后再度遇到疫情暴发怎么办,如果是疫情再度暴发,可能就要转换轨道,回到更严厉的措施上。这个过程在不同的地区可能会有反复。

中国目前主要考虑是否解封,实际上我觉得卫健委或者其他研究机构可以提出针对中国实际情况的策略。只要疫苗出不来,最终控制就是问题。中国也需要这样的路线,才能使我们有全面的、有计划的策略来指导工作。

DeepTech:就你的了解,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在做这样的路线图吗?

杨功焕:实际上这些并不是什么很高深的东西,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是能够判定的,而且美国的这些策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可以参考的。卫健委或中国疾控中心可能在组织做这些工作。

DeepTech:现在报道说武汉无症状感染者有不少,我们怎么去面对无症状感染这个问题?

杨功焕:可采取中国此前几个月已经执行、并证明有效的措施,即保持社交距离、带口罩、减少聚会以及学校关闭等措施。不过,可以有一些定量的指标,比如说在某些区域、某些行业出现无症状感染者到多少就采取比较严格的控制。

所以这个监测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可以考虑进行流行病学抽样的血清抗体检测,以摸清人群中的免疫水平。脆弱人群还是需要专门的隔离。

目前有些省份已经开放了,有些地区降低了防控级别,这时候需要一些相对定量的指标和措施,这个过程中不能放松监测。这时候有点像早期的围堵策略,追踪每个感染者以及密切接触者,这需要公共卫生工作者很仔细地来做这个工作。如果某个小区有疫情,就可能不是封城,而是封锁该小区。这在现在这个阶段是需要的。

这个阶段不是我们胜利了、可以松口气了,而恰恰是不能松口气。虽然总体上不停止社会经济活动,社会生活也开始恢复,但抗体检测、疫情监测必须按部就班开展。

有人还提出,是不是测一测抗体,有抗体的人才去上班?这些要根据各地的财力来推行。此外,要进行一个地区抗体检测需要快筛试剂。

DeepTech:血清检测抗体来检验人群里的免疫水平,这种方法是不是在武汉更适合去尝试?

杨功焕:这个理论上可行,但政府主管部门需要通盘考虑,要考虑检测试剂的产业链。如果连检测试剂都得不到就无意义了。

谁都无法独善其身

图 | 截至北京时间 4 月 9 日,全球累积确诊新冠 151 万。(来源: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

DeepTech:任何一个国家是不可能独善其身的,那么现在国际合作就会变得很重要。那么目前需要加强哪些国际合作呢?

杨功焕:包括疫苗研制、药物研制、病情交流以及公共卫生防控措施,这些在不同的领域中都是需要的。

DeepTech:西班牙大流感和群体免疫有怎样的关系呢?

杨功焕:西班牙大流感期间没有疫苗,也没有药物,抗生素也还没有发明出来,所以说人们不是希望群体免疫,而是没办法。很多地方的结局是很惨烈的,比如有的爱斯基摩人 80 来个人的村子,最后只剩七、八个人。所以说,不是谁希望群体免疫,而是无能为力的。现在没有特效药,没有疫苗,那么我们怎么办?具体到每个国家的,它的举措就跟当地的财力、制度和社会动员能力都有关系。

DeepTech:你如何看待英国、瑞典这些国家目前的表现?

杨功焕:英国当初群体免疫的说法其实是延缓战略,当然它现在是很惨烈,它的死亡和确诊数上升非常快,非常严峻,但你看女王的电视讲话,她也提到了英国到了非常危险的状态,但也要保持淡定和抗争。我想这个时候英国是比较非常艰难的,我们只能祝愿他们能够更好来控制,能够更好地渡过这段时间。

至于某个国家表现好还是不好,说这些都太早,因为疫情还在发展。比如说很多人曾认为日本表现不错,但最近日本又开始要暴发了。现在都不是谈胜利的时候,只能根据公共卫生的原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做。真正的要打分评定可能要到两三年以后,并且这个评定不是去说谁好谁坏,而是总结经验为应对新的传染病做准备。

DeepTech:最后一个问题,自从美国成为 “震中” 之后,似乎世界卫生组织的角色被边缘化了,你有没有这种直观的感觉?

杨功焕:最近有很多对世界卫生组织的谴责,包括指责它没有更早宣布全球大流行而导致了全球丧失警惕,但是我觉得一些国家如几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确实是轻忽了。那么世界卫生组织到底有多大责任,到了疫情后期会认真检讨的。

个人简介

(来源:澎湃)

杨功焕,公共卫生和慢性病流行病学专家。1982 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进入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工作,1987 年赴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习,1988-1990 年在世界银行发展中国家成人健康研究组从事发展中国家成人健康问题研究;1990 年回国担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监测室主任,负责建立和运转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并作为世界卫生 VII 健康促进子项目中央专家组组长,在项目地区建立了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评估危险因素干预的效果。

1999-2002 年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无烟烟草行动部门(TFI)工作。2003 年到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院任流行病学教授。2004 年后回到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2011 年担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国家控烟办公室主任。目前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院教授和全球控烟研究所中国分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