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为什么爽快答应?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正酣之际,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尽管其尽快结束战争的呼声很高,但临时政府继续战争的做法,也引发了德国的强烈不安,因为两线作战已经让他们焦头烂额、精疲力尽,俄国一旦退出,可以全力进攻法国。

如何利用苏维埃政权与临时政府的矛盾,迫使俄国退出战争?成为德国迫切考虑的问题。他们想到了一直在瑞士流亡的列宁,并安排他返回了俄国。他在彼得堡四处演讲,呼吁停止战争,对抗临时政府,布尔什维克在俄国不断壮大。

为了支持列宁的革命活动,德国提供大约2600万马克的资金帮助,相当于现在的7.5亿人民币。尽管临时政府下令继续向德军发起进攻,但无心恋战的士兵们干脆杀了军官,自行解散回家。紧接着,俄国爆发了著名的“十月革命”。

为了稳固脆弱的苏维埃政权,苏联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这份《合约》对苏联来说是十分苛刻的,不仅丢掉了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在内的,大约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失去了绝大部分的煤、铁矿区,以及1/3的工业设备。

让苏联人始料不及的是,割让出去的领土,德国并没有直接占领,而是宣布这些地区可以自由的独立。也就是说,尽管德国很快战败,大量的赔偿和条款不再执行,但这些割让出去的领土,已经不可逆的成为独立国家,离开了苏联。

收复丢失领土的愿望,极大影响了二战前苏联的外交政策。西方国家意图“祸水东流”的做法,苏联是“心知肚明”,而德国再次利用矛盾,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方之所以爽快答应,就因为在秘密条款中,规定这些领土将重回苏联。

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军大部分兵力调往了西线,并加大了对法国的进攻。由此可见,对于获得的领土,德国没有占领而是宣布其独立,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无兵可派,但无形中让苏联失去了大片领土,并进一步加剧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于是,就有了巴黎和会,无视苏联的存在。

1918年,随着水兵们发动兵变,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国宣布投降,一战结束。战胜国在巴黎举行会议,商讨如何对战败国的处置,但意外的是,早早退出战争的俄国,既不算是战胜国,也不算是战败国,却成为了西方国家讨伐的对象。

首先,声讨苏联的“背信弃义”。一战中,英、法、俄、意四国签订了《伦敦条约》,其中规定了各国不得单独与德国签订条约,而苏联不仅签署《布列斯特和约》,而且单方面退出战争,让英、法联军损失惨重,西方国家对此大为光火。

其次,苏联“欠债不还”。“十月革命”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就不多说了,单就沙俄时期欠西方国家高达600亿法郎的外债,却被一笔勾销,以及废除股票、债券等有价债券。要知道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不仅“赖账”不说,而且连个说法都没有。

更让西方国家恼火的是,苏联向欧洲输出革命。在苏联的影响下,欧洲各国都面临着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威胁,他们不仅没收资本家的企业和财产,还要资本家的性命,这些运动的背后,就有苏联大笔资金的支持。

而刚刚结束的一战,各国实在没有力量,再发起一场针对苏联的战争,只得在东欧,由反苏的国家组成一道封锁线,防止其势力进一步扩张。同时,也决定巴黎和会不邀请苏联参加,对其采取漠视的政策,也就是所谓的“无视苏联的存在”。

不过,一战后的苏联一直忙于国内的事务。当然,也清楚意识形态上的矛盾不可调和,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几乎不再参与国际活动。从此,欧洲失去了一个维持地区平衡的重要力量,双方“老死不相往来”,直到二战爆发。

这就不难理解二战爆发前,英、法等国对欧洲各国采取“绥靖政策”,除了自保外,企图“祸水东流”,挑起苏联与德国的战争。这其中,不仅有“新仇旧恨”,而且希望凭借德国的力量,消灭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敌人”。

也正是英、法两国对苏联的无视,致使三国迟迟签订不了《互助条约》。殊不知,苏联也为了自身的利益,尤其为了丢失的领土,爽快地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这对西方国家来说,既出乎意料,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如果二战前英、法、苏三国同盟,德国还会进攻波兰吗?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