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模式对实体企业的危害性有多大?

这些年国内涌现了很多互联网金融项目,这些项目假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大数据、新零售、服务于实体经济之名,借金融资本之利器对实体经济进行降维打击,行收割股民和实体产业之实。

到今天,互联网金融模式,已不是新模式,而是资本市场的老套路了。

或许有人想把产品和企业做好,但是金融模式的惯性势能极大,一旦上道,上市套现就成为了创业者的使命,而不是产品质量和持续盈利。

重视短期,忽视长远,重视套现,忽视盈利,重视资本,忽视客户,总是营销,忽视产品,成为了必然选择。

金融模式,是一把利剑,用好了产业、资本兴旺;没用好,资本与产业都被收割。问题不在金融模式,也不在投行和创业者,而是金融及产业制度。

一、初心不正,难保产品质量

若企业有原罪,应该是源自创业者的初心。不可否认,几乎所有创业者的初心都是赚钱,但赚钱的方式有很多种。做好产品卖给客户赚钱,这是最基本的创业初心。若包装好企业卖个好价钱,那么这种初心就很难保证产品质量。

在股票及产业制度不完善时,包装企业上市与提高产品质量经常相悖。首先,大量的资金不会安排在产品质量及技术提升上,而是企业包装、营销推广、扩张规模。其次,创业者考虑的不是持续经营,而是短期套现。第三,产品质量永远排在出售企业套现之后。

当然,忌惮于产品质量,大部分创业者会选择轻资产、短平快行业,而不是重资产及高科技行业。但是,轻资产并不代表着产品一定安全。

比如,普通咖啡品质确实不需要多少技术含量,但若门店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确保每一家店、每一杯咖啡都安全、卫生、健康,这就对经营团队及供应链管理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又如打车平台,严格审核、考核、监督旗下车辆及司机,提高客服的日常服务及应急水平,这些都需要长时间的沉淀。

还有一部分行业,其实是重资产运营,但也被短平快的方式收割。幼儿园、新能源电动汽车,这类的行业在短时期内无法看出质量,但时间越久,问题就会暴露越充分。创业者和资本之所以敢进入这些行业,是因为前期门槛低,他们期望短期内套现了结。

以幼儿园为例,现在幼儿园教育模式非常成熟,容易大规模复制,硬件建设可以通过资本扩张,能够快速获得家长及股民的信赖。但幼儿园的教学及软件设施则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扩张,孩子教育的结果又很难量化且短期呈现。或许等家长发现幼儿园教学水平不济时,创始人已上市套现走人,孩子也快幼儿园毕业了。如今政府一刀切将幼儿园的上市大门堵死,这相当于风投资金掉入坑里。

再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若要实现短期上市套现,最简单的办法是无限度地压低汽车成本,同时拿着国家补贴的同时,大规模补贴消费者,然后以地板价快速卖车,至于亏损面积、汽车质量以及后续服务则其次考虑。

一台普通的电动汽车组装已非常成熟,这些互联网造车公司像共享单车一样造车,不设厂、不建流水线,全部找代工厂制造。为了节省成本,电池可能选择短期性能好,但过几年巡航能力大幅度衰竭。如此,电池维护、汽车召回的成本大幅度上升,或质量问题频发,互联网造车公司上市套现后是否还有能力应对?

事实上,互联网汽车出现的电池爆炸事故已经屡见不鲜,汽车电池燃烧事件数量有上升趋势。目前这些信息被掌控互联网话语权的大佬们压制住。车企为了降低成本,扩张规模,对电芯品控不严、BMS设计要求太低,动力电池包的安全设计不足。

汽车质量问题绝不是儿戏,互联网资本狂欢后,汽车质量隐患令人担忧。若以奔驰汽车的要求,审视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则令人毛骨悚然。

二、降维打击,冲击实体经济

互联网曾经改造实体,给实体老板带来一阵恐慌。今日互联网触角伸到哪儿,哪儿就会掀起一阵狂欢,“XX模式”立即风靡整个行业。瑞幸一年开出2000家店,19个月即上市,引来咖啡行业侧目,纷纷转发“瑞幸模式”。

这到底是一种新模式,还是咖啡行业的焦虑?

金融资本对实体产业降维打击,原因是金融资本的简单粗暴,“野蛮人”的财大气粗。但是,把产品及服务持续做好才是实业发展之根本。

资本对实体经济的破坏力度或利好程度,取决于各产业监管制度。

产业监管制度,在中国还比较陌生。在1970年代之前,美国产业监管制度不完善,资本横行于各领域。当时,通用汽车等资本巨头将汽车安全事故完全归咎于驾驶者操作不当,这种观念渗透到美国民众之中。不过,一位名叫拉尔夫·纳德的年轻人,敢于向资本挑战,对汽车设计的安全缺陷提出极大的质疑。

纳德的持续努力最终推动了国会立法,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缺陷汽车召回制度(1966年)。纳德也被誉为“汽车召回制度之父”。汽车召回制度出台后,汽车不能一卖了之,厂家还得负责到底,这为资本收割汽车产业构筑了极高的门槛。

中国的汽车召回制度还有很大的缺陷,国产车的召回比例、数量规模以及频率低到令人胆寒。如此大门敞开,资本自然来去自如,大举进攻新能源汽车。没有严格的汽车召回制度及监管,资本完全按照金融项目的玩法造车,汽车的质量和召回服务无法得到保障。

资本的短期狂欢,对原本领域的企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他们有一些可能被资本浪潮淹没,成为资本泡沫的牺牲品。

创业者、企业主的主要工作是做跨期协调,他们通过组织人财物投资于未来,也承担着预期风险。如果资本大规模短期涌入,市场供给和价格立即扭曲,这时企业主容易发生误判,扩大生产,扩张规模。当资本突然退场,这些企业则面临资金链断裂、产能过剩等风险。

若实体产业制度完善,资本考虑收益及风险则不敢盲目进入某个行业,然后肆无忌惮地翻江倒海。实际上,完善的制度有利于实体,也有利于资本。

去年,政府发布文件禁止幼教资本上市,这种一刀切的办法未必是最好的,但遏制了资本在这一教育民生领域狂欢。当然,真正要把教育搞好,需要有效的管理和开放的文化。

在汽车安全领域取得成功后,纳德名声大噪,然后组织了一个团队“纳德战士”,对各产业的消费安全领域发动了“堂吉诃德式”的进攻。

“纳德战士”出手必中,连战连捷。他们针对空气和水污染、食品药品安全、土地开发、农作物滥用农药、养老院问题、大企业行使垄断权等发起了挑战,成功推动了《家禽产品卫生法》、《控制辐射保障健康安全法》、《天然气管线安全法》、《联邦煤矿健康及安全法》、《信息自由法》等法令出台。

经过1970年代一系列的消费安全立法后,美国主要产业建立了完善的监管制度。1980年代后,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私募基金等金融资本崛起,但并未对实体产业造成破坏式冲击,相反这些金融资本推动了实体产业兴旺。

美国的生物制药、集成电路、航空航天、农药化工、农产品及育种等,都离不开金融资本。马斯克的特斯拉汽车以及SpaceX公司的“重型猎鹰”运载火箭,是金融资本与产业制度共同催生的产物。

三、助长投机,阻碍技术创新

产业制度固然重要,但真正要遏制资本的荒蛮,还得依靠金融制度。

货币市场之所以容易出问题,是因为货币当局无法守住纪律,大规模印钞,导致产能过剩,货币价格下跌,物价或资产价格上涨。这个过程被称为收取“铸币税”。

资本市场也是如此,公司无节制上市,大量发行股票,又没有完善的退市机制,导致产能过剩,股票价格下跌。这个过程被称为收取“铸票税”。

这样的资本市场,一级市场疯狂吸收二级市场的血;当二级市场耗尽,一级市场的资本狂欢也落幕。最终,实体产业与资本市场共同受灾。

过去三年,七百多家公司上市,退市的只有7家。再往前,新三板曾经掀起一阵资本狂欢,一批私募和风投享受了这场资本盛宴。金融与投资异化为公司贩卖活动,从创业者包装金融项目,到投行倒卖原始股,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投机链条。

公司一家家兴建,一家家倒卖到股市中,标准化、工厂式输出。上市速度越来越快,他们必须在泡沫盛宴中撤退。谁认真了谁输,谁留恋了谁输。

每当钟声响起,资本市场则血流成河,实体产业繁华落尽。

不可否认,有人先把产品和公司做好。但这是一条完全不同于做产品的道路,只要你上了资本的道路,剧本早已写好,你只能往下演,若想回头,资本会让你下车,失败则不可避免。

金融项目道路,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惯性势能。

这种模式,对实体产业老板打击很大。很多老板苦心经营几十年,产品质量也很好,但却没有对手2年圈钱套现来得多,甚至被对手一举干掉。于是,一些企业主试图放弃技术革新,降低产品研发投入,学习金融模式,大搞营销,包装公司,大量融资,甚至迅猛加杠杆。人心浮躁,投机盛行,这无疑是对技术创新最大的伤害。

只有完善资本市场制度,科学监管,注册制与退市制配合,上市公司有进有退,有竞争,有淘汰,将资本市场的死水变成活水。这样一级市场的资本荒蛮才能得到遏制。

当然,美国的金融制度如此完善,依然也有中国的金融项目去上市。制度及监管只能提高资本作恶的成本,而不能完全扼杀资本的狂欢,更不可能彻底抑制资本投机。没有投机,金融市场也失去了活力。

在资本荒蛮、投机与投资之间,监管制度的强度反应在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中却呈现质变的区别。

金融与科技,是经济进步的两大力量。曾经我们无比迷信金融,也无比纵容技术,但如果缺乏制度管理,金融则沦为投机市场,科技则无恶不作,最后留下的只有资本盛宴后的残羹冷炙和技术创新外衣下的锈铁废钢。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