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五帝钱中的“秦半两”它真的有半两之重吗?

拿起秦朝的“半两”钱币,它给人的感触要远胜于后世任何一个朝代所铸造发行的钱币。

秦半两它给人一种雄武健壮的厚重感,也给人一种仓促定制的局促感。说它厚重并不只是因为它钱体厚重,更是因为它所蕴含的悠久而有强大的历史文化气息。有秦一朝,始皇帝重用蒙恬、李斯等大臣,文治武功,文治方面:书同文,车同轨,使得天下的政治、文化统一;武功方面:扫六合,澄清宇内,却匈奴,安定边疆。关于秦朝我们且不说他别的地方,就单凭其建立的封建典章制度而言,就足以证明其整个国家的气概。


说秦半两它有仓促定制的局促感,是因为秦朝在历史上似乎如昙花一样,匆匆一现就不见踪影。它短暂的寿命只有屈指可数的十七年。关于秦朝速亡的评判,历代皆有,褒贬不一,但其速亡的主要原因总体而言大家都把它归于秦之暴政,今天我们且不论秦亡之因,只管来讲有有秦一朝确立并在中国所有铸币中形制使用最长久的圆形方孔钱——秦半两。

华夏的封建社会绵延2000多年,在这漫长的两千年里横亘着很多的王朝,有汉族的刘氏、杨氏、李氏、赵氏、朱氏也有蒙古族、鲜卑族和满族,但无论是哪个王朝,他们都无法挣脱秦朝,这些王朝政权都沿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沿用着秦朝那种独特的圆形方孔钱。

钱对社会贸易流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更是深知其中的道理。初得统一天下的秦朝,在其广阔的市场上六国货币杂呈,这使得战乱之后原本不太流通的商贸活动变得更加阻塞。于是秦始皇在着手统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制度的同时,着重对六国货币不同意的现象加以规整,于是中国第一枚圆形方孔钱币“秦半两”就此横空出世了。

历朝历代钱币的铸造生产都是非常重要的大事,所以每当钱币更迭之际都会有很详细的记录,所以很多不同版别的钱币都会有自己详细而又完整的历史文献档案记载,但是秦半两并没有享受到如此的待遇,有关于它的历史文献记录很少。笔者猜想,这可能与秦朝的速亡和后来的楚汉相争有极大的关系。对于“秦半两”而言,即便是没有太多的历史文献记载也无关紧要。并且在它的身上发生了一个中国钱币史上很是奇怪的现象,那就是秦半两在秦亡后居然依旧在铸造流通,一直到五铢钱的出现发行之后“秦半两”才退出历史舞台。

秦半两背面

正因为历史文献的记载稀少,所以秦半两的身上就有了很多历史谜团。这些谜团也成为了钱币收藏爱好者之间辩论的一大话题。这个话题就是,关于秦半两的具体重量和大小。


在《平淮书》和《食货志》记载:“乃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

从这一文献记载可知,秦朝的钱币有“上、下币”等级制度,上币由贵金属黄金承担,而铜铸造的钱币被列为下币。那些长期以来在一定程度上也曾负担过交换媒介作用的珍珠、玉石、龟甲、贝壳以及银锡等物品,则不在充当货币,只作为贵重物品而存在。

同时我们也得出,秦朝时期的半两钱币其重量就如同它上面的“半两”二字一样,足重半两。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秦朝灭亡,这种大而笨拙的“半两”钱币逐渐就变成了轻巧的不足重的“薄”钱。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薄钱这与秦亡后民间私铸作坊以及《平淮书》中所说的“为秦钱重,难用,更令铸轻钱”有很大的关系。

秦半两除过此次改版之外,还在胡亥登基之后也做了改版。秦始皇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01年秦始皇死于巡视途中,同年秦二世即位,二世即位后颁布“复行钱”,从出土材料来看二世所铸的半两钱币已然是一种减重甚多的“半两钱”。

总之,半两钱始创于战国秦国,秦兼并天下后,始皇帝将它推行使用于海内。据可确认的秦代半两钱得知,秦半两重的可达10克以上,轻的仅有1克有余,一般直径在25到28毫米,约合秦尺一寸。其钱币铸造标准程度不高,钱“肉”或厚或薄,钱体或大或小,总体而言要比汉代半两钱厚实很多,但其边缘铸口茬口多不磨不修,钱体欠圆,是比较粗糙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