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秦国人铸造出了中国第一枚最原始,最笨拙圆形方孔钱?

如果我们把这一时间段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半两”钱按照大小顺序堆叠起来的话,堆叠从战国中期“半两”钱的出现,再发展流通到秦汉两代。“半两”钱,它在各个时期的大小、轻重、钱文以及样式都发生了比较悬殊的变化。物就会犹如一个上小下大的宝塔。

红铜材质 锈蚀古朴的秦半两

在“半两钱”钱体上,虽然都铸有相同的钱文“半两”二字,但它们的重量并不是像书上记载的“半两钱”那样“重如其文”。因为我们就单单从大小、薄厚各异的“半两钱”体型来看,便可以知道这些不同年代的“半两钱”其实际的重量会有许多相差。


造型随意 穿孔不规则的“战国半两钱”

当然,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铸造“半两钱”,再到秦二世颁布“复行钱”替代原有的“半两”钱的这段时间里(即秦始皇在位期间)所铸造的“半两钱”,其体型大、厚度足,“半两钱”确实是“重如其文”。但在这以后,半两钱的重量逐渐减轻,大小薄厚极不稳定更不一致。为理清楚“半两钱”这个特殊的钱泉,我们今天特意的来讲解一下秦统一六国前,秦国发行的“半两钱”,我们把这种钱币称之为“战国半两钱”亦或是“原始型半两钱”。

似圆非圆的“战国半两钱”

就整个战国而言,诸侯割据相互攻伐,秦人自处西戎,先后灭义渠、犬戎,在不断的征战中,形成了秦国先民质朴、彪悍的民风。在这种民风下秦国在圜钱的基础上铸造出了中国最早的圆形方孔钱。但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不像其他中原地区的国家一样那样注重礼仪文化修养,在秦国人看来他们最首要的目的就是灭六国,所以整个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全国上下就在干一件事情,那就是“备战”和“征战”。因此秦人没有时间和那种性情去设计和铸造那种像齐国的刀币、楚国布币那样精美的钱币。

钱文高凸的“战国半两钱”

时至今日,我们再次看到出土的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货币之后,将它们与秦国货币相互比较的话我们就会发现秦国的“战国半两钱”是铸造最随意的。从钱币样式的多样和随意豁达我们可以看出,整个战国时期的开放与活跃。

造型随意,钱缘多流铜的“战国半两”

当然,战国半两钱只不过是半两钱家族中的一员,而对于战国半两来讲它的产地就比较统一,一般大部分的战国半两都产自于甘肃天水,还有一少部分战国半两钱随着秦国的东进有了不同的产地,但总体而言战国半两钱大多产自于今天陕甘两省的交界地区,这一现象的出现与秦国最初得到的封地有很大的关系。


铸造粗糙的“战国半两钱”

前文中我们一直在讲战国半两铸造随意而有古朴,那么,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铸造风格呢?这种铸造风格的战国半两可不可以在众多版别的半两钱币中分辨出来呢?答案是,战国半两相对于秦汉时期的半两钱它有很明显的铸造特征,首先在钱文上,战国“半两钱”钱文用大篆书写而成,相比于后世的小篆“半两钱”战国时期的大篆“半两钱”从形制来看,显得更加的朴拙浑厚。就目前的出土状况来看,战国“半两钱”多为圜钱,很少有圆形方孔钱,在做工方面也比较原始粗糙。

圆形方孔的“战国半两钱”

此外,“战国半两钱”的钱肉厚度不一,钱体多畸形,似圆非圆,都流铜,钱缘处多会有残留浇铸的痕迹。钱文相比于后世更加高凸,行笔粗放,其中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钱上所铸“半两”二字,大小不一,“半”字下横与“两”字上横较短,且“两”字中的“人”字入笔较长,故称之为“长人两”。

“两”字与“半”字为短横的战国半两钱


有残留浇铸痕迹的“战国半两钱

总之,“战国半两钱”造型随意,大有古拙苍莽之致,基于以上种种不太成熟的表现,“战国半两钱”也被后世泉友称之为“半两钱”中的“原始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