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今天,谱写《春节序曲》,高歌《社会主义好》的李焕之逝世
1919年1月12日,李焕之出生于香港,原籍福建晋江。1930年(11岁),李焕之随母亲回到厦门定居,曾在厦门双十中学就读。
由于母亲事基督教徒,李焕之从小在基督教会的唱诗班学唱圣诗、弹奏风琴,逐渐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
(厦门的李焕之铜像)
1936年(17岁),李焕之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后来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之父的萧友梅。天赋极高的他聪颖好学,不久便创作了第一部音乐作品《牧羊哀曲》。
1938年(19岁),抗日战争爆发后,李焕之和众多热血青年一样,远赴革命圣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结业后,李焕之因学业优秀,音乐系又缺少老师,他被留校担任助教。由学生变为老师,李焕之是唯一的特例。
(青年李焕之)
这年冬天,著名作曲家冼星海来到延安,开设第三期特别音乐班,李焕之有幸选中,成为冼星海的学生。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和《牺盟大合唱》,对李焕之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和启迪。
此后李焕之曾多次指挥《黄河大合唱》、歌剧《白毛女》的演出,深受影响。冼星海也十分欣赏李焕之,李焕之结业后本应前往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执教,因冼星海的争取,他才继续留下任教。
(冼星海在延安指挥《黄河大合唱》)
在延安期间,李焕之谱曲了一批优秀作品,如贺敬之作词的《红旗之歌》、乔木作词的《青年颂》、刘御作词的《中国女大大合唱》、克锋作词的《保卫祖国》,还参与了歌剧《白毛女》的创作。
1949年(30岁),新中国成立后,李焕之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团长、中央歌舞艺术团指导,他的音乐创作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李焕之在桥儿沟教堂门前排练合唱)
1956年(37岁),李焕之根据早年在延安的生活,以陕北民间秧歌的音调和节奏为素材,创作完成了《春节序曲》。这首乐曲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溢的场面。
该曲一经创作完成,就被广泛应用于重大传统节日当中,尤其是春节。这成为中国最具专业性和民族性的一部管弦乐,广为流传。
直到今日,只要春节晚会上那熟悉的旋律响起,我们便亲朋好友团聚在一起,准备享用热腾腾的年夜饭了。
(《春节序曲》奏响维也纳金色大厅)
1957年,李焕之创作了歌曲《社会主义好》,热情地歌颂社会主义,彰显华夏儿女拼搏奋进的雄心。这首红色革命歌曲,很快在人民群众中传唱起来,成为许多60后、70后最深刻的记忆。
1960年,中央民族乐团成立,李焕之担任团长。在这里,他改编了很多作品,如《生产忙》、《八月桂花遍地开》、《北方吹来十月的锋》等。
他作曲的琴歌合唱《苏武》、《胡笳吟》、筝协奏曲《汨罗江幻想曲》、箜篌独奏《高山流水》等作品,既富有中国古代音乐的神韵,又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受到人们的欢迎。
2000年3月19日,李焕之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七个音符,一部人生”,李焕之在他音乐的世界里走完了一生。
(纪念李焕之诞辰100周年音乐会在北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