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海洋生物大多是食肉动物,很少见到海洋食草动物?

在某问答平台上看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海洋生物大多是食肉动物,很少见到海洋食草动物?

提问的童鞋是个细心人,注意到了一个非常细致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吧。

首先第一个问题:海里有草和食草动物吗?

两个反攻大海的物种与异类

有的,海洋中有大约6科13属约70种不同的海草,都隶属于被子植物。也有以海草为主食的动物,比如儒艮(音同更),也就是在海洋上露出半个身子喂奶,水手误认为是美人鱼的海牛科哺乳动物,当然海牛科下属的三个亚种也是吃海草的,这几个物种几乎看不出多少差别,因为它们都有同一个祖先。

相信你也已经发现了二者的一个共性——它们都是城市包围农村,从陆地反攻大海的生物,它们的祖先,无论是被子植物还是哺乳动物都是完全诞生自陆地的生物分支,而且二者都是诞生于差不多1.5亿年前,都是进化树上更复杂更强势的物种,用不太严谨的说法就是“比较高级”。

而更有趣的一点是,海草的祖先在大约7000万年前攻入大海,海牛科的祖先也是在差不多6000万年前打进海洋的,可见在此之前诞生于陆地的生物都拿不下海洋,为什么呢?

海里最基本的食物是什么?

这就得说到海洋与陆地本质的区别了,首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通常来说一级消费者的体型是多大?

对于陆地生物来说这个问题就很难答,因为无论是体长1毫米的蚜虫,还是陆地最大的非洲象都是一级消毒者,在地球的过去,甚至体重30吨,体长20米以上的恐龙也是一级消费者,可能植物是最有效直接的能量来源。

但是大海中的情况刚完全不同,一级消费者几乎都是甲壳纲的,体长从1毫米到几厘米不等。

这是为什么?当然是得从食物中找原因,海水中的生产者与陆地完全不同,陆地的生产者几乎都是植物,最大的植物有超过6000吨重,而最高的植物可以长到接近160米。而海洋中的生产都则几乎全部都是单细胞生物!其中硅藻更是王者里的扛把子,全球新产生的氧中,有20%到50%都是由硅藻释放的。

硅藻是真核生物域 囊泡虫界 不等鞭毛门下的生物,因为它们常聚集成群落,所以大通常在2~200微米之间,与头发大约90微米的直径相当,这么小的食物还分散在水中,很显然大型动物是没法以此为食的,因为同等总重量下单体的体型越大进食能力也就越弱,这很好理解,只长了一张嘴嘛。

这样就很容易理解,对浮游生产者最高效的进食方式自然是体型只比藻类大一些但繁殖能力也十分惊人的甲壳纲生物了,最著名的当属南极附近的磷虾,这些体长8~60毫米的小蛋白质罐头以硅藻为主食,每年被鲸与企鹅海豹等食用掉的磷虾就有高达2亿吨,但这个物种完全没有任何生存压力,因为海中的硅藻也是多到近乎无限的,每只雌性一次可产1000枚卵,有的吃就有得长。

海洋是流浪者的家园

那么现在我们终于来到了最终的灵魂之问:为什么海洋中的生产者是单细胞生物称霸而陆地却是植物呢?

这是因为陆地是平面化的,为了争夺更多的阳光,生产者就需要覆盖更多的面积,占领更高的空间,为此需要更大的体型作为支撑,所以森林中依据高度的不同生态结构也不一样,密林的地面因为缺乏营养与阳光,多成为了分解者的天堂。

而海洋天生就是立体的,生产者既没有能力争夺阳光也完全没有必要。从海平面到200米以下的空间都拥有丰富的阳光,完全不像陆地植物对抗着地心引力,拼死拼活长到150米才能抢到最新鲜的一缕阳光。

同样,因为是浮在水中的,没有能力固定并占领阳光,所以在这种环境的锻炼下,生产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在阳光充足时拼命地繁殖,而这正是单细胞生物的优势,没有比它们更擅长指数级增长的生命了。

环境决定了形态,所以海洋是单细胞生产者的天下,海草是只在较浅的海床上苟且的弱势物种;不过有一说一,只要拥有固定的地方,被子植物“更高级”的优势就能得到发挥,嗯……“在我的BGM里,我就是王者!”

好的,最后点题,海洋中几乎没有食草动物的原因是草少,而草少的原因是不适合长草,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将鲸、鲸鲨这样的海洋滤食动物当成食草动物也没什么不妥,磷虾和野火烧不尽的草有着某种特殊的相似性,吃起来比割韭菜还方便。

我是酋知鱼,一条爱吃肉的科学作者,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