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非洲象那么凶猛,亚洲象却很温顺?或许凶猛的是人类?

无论是亚洲象,还是非洲象,温顺都不是它们的形容词。大象虽然是动物,但却是一种情感复杂、智商极高的社交动物。它们和人类一样也会有各种各种的情感和行为,比如:痛苦、悲伤、高兴、沮丧、苦恼甚至是爱。

象冢之谜

由于象牙的价值,非洲的贫瘠,大量的野象死在了人类的猎枪之下,还有大量的冒险家深入丛林,探寻大象的坟墓。因为在非洲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当大象感知到死亡临近,便会离开象群,跋山涉水,去到象群世代相传的埋骨地,安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如果找到象群的埋骨地,也预示着收货大量的象牙。

在《科学与文化》发表过一篇华裔研究人员赵彬组团寻找象冢的文章。团队中有猎狗和向导,他们远远的尾随着一只濒死的大象。在几次被大象发现,差点跟丢的情况下终于找到埋骨地,是一个山洞。在准备进入时,一头濒死的大象感知到其他生物的存在,冲了出来。它当然敌不过人类手上的枪,临死前发出了数声悲怆的长嗥。没过多久来了大量的象群,俨然一副誓死守护圣地的架势。探险队伤亡惨重的,但当地的向导却念念不忘山洞的宝藏,几次想抢夺埋骨地的路线图。华裔探险家意识到了人性的贪婪,毁掉了千辛万苦才完成的神秘路线图。

同样、类似的文章很多,还被引用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本上:《最后一头战象》。

这些文章与故事解释通了大象死亡与消失的数量远远高于大象尸骨被发现的数量,但科学家认为埋骨地是猎人贩卖象牙时,为了掩盖自己猎杀大象而编出的谎言。

大象的葬礼

象冢是否真的存在,我觉得并不重要,因为很多资料显示大象是一个拥有高度社会行为的物种,这就足够了。在斯里兰卡自然保护区内,就曾经拍摄到一次大象的葬礼。这次葬礼陆陆续续来了300头大象,它们依次都用鼻子抚摸死去的大象。据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大象会为同伴的离去感到悲痛,它们甚至会像人类一样定期造访死去同类的墓地,以示哀痛。

在有些象群中,大象们会突然停下脚步,并围绕着一只大象打转。而中心的大象,很快就会突然倒地。同伴会发出哀嚎,紧接着它们会用象牙和鼻子挖掘枯草、石头和泥土,并把同伴埋葬。当覆盖完成,它们还有会压实这个土堆,并且围绕着土堆在转几圈才离去。同时过往的象群也会参与进来。

“温顺”的大象

在这些现象背后,我们可以看出大象高度的社会行为和复杂的情感关系。大象在泰国、印度等东南亚占据着崇高的地位,东南亚的向导会告诉游客,大象是神的化身,大量寺庙里都会有大象供游人许愿。大象还被称作画画的“天才”,旅游景点有画作售卖,还可以骑乘。在我看来,这实际上是东南亚文化最大的伪善之一。

作为神的化身,实际上是劳动力和敛财的工具。高度复杂的动物却只体现出温顺的一面,这背后是残酷的情感压制和驯化的过程。他们嘴里所谓的“温顺、乖巧”,对于大象来说是极大的嘲讽。

幼象往往经历了残酷的驯化过程,因此学会了顺从人类的意志,重来没有真正地活着。

游客骑上在“温顺”的大象时,请注意”驾驶员”放在大象额头上的尖钩,如果不听话,后果可想而知。

大象的额头极为敏感,看来下面这只小象很“顽皮”,总想着释放自我。

被锁住的大象,必须一动不动数小时。如果它身边那根直立的棍子倒下,就将受到严厉地惩罚。然而大象的身体天生是为移动而设计的,野外的大象通常每天要走几十公里,寻找食物和水。

巨大的身体重量,如果长时间静止不动会给腿部,关节和脚垫施加极大的压力。圈养的大象会因早期关节炎和足部腐烂而承受巨大的痛苦,但也只能咬牙坚持,继续为人类工作数十年。对于这只成年的雄象,由于高强度的工作量,已经使它他体重严重不足,几乎没有腹部,后肢也明显瘦弱,并且眼睛已瞎,更有利于控制。

一只大象长期商业演出,眼睛失明了又被用于载客。被相关机构救治者发现,救治后,大象干枯的眼睛竟然流出了眼泪!

总结

真正的野生亚洲象一点也不“温顺”,当人类侵犯了它们的领地,建立村落,亚洲象群就会时常与这些村落发生冲突,和人类对抗结果可想而知。从19世纪开始,野生亚洲象比例下降高达惊人的97%,我国的西双版纳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保护着仅有的300头亚洲象。非洲象貌似活得更自我,却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匹夫无罪,怀璧其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