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疫情,河南值得一夸再夸吗?

开足马力 本地复工

疫情期间,我们曾两次点名表扬河南的防控力度。这个疫情中心湖北的近邻,按说发展水平并不高,却能在与湖北经济联系密度如此高的情况下,做到疫情相对可控,确实说明了核心决策和基层执行有它的可取之处。

但疫情发展到了现在这个阶段,严防已经逐渐让位于安全地保经济。河南现在的表现又怎么样呢?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河南本地的复工情况。

2月19日,河南证监局表示,河南全部81家上市企业中有75家已经复工,70%以上企业复工率在50%以上。上市企业作为地方经济支柱和高端劳动岗位的主要确保者,在复工环节中扮演着火车头和试点示范的作用,它们能率先复工,对于其他企业进一步有序复工是有象征意义的。

在次一级的重点企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应该是一批外贸企业。河南全省195家重点外贸企业,目前复工率也达到了40%。虽然距离全面复产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能顶着压力逐渐恢复生产,仍然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另外,还有一批虽然平时不算重点产能,但在疫情期间却尤其显出重要性的企业,也就是卫生用品生产企业的复工情况也已经比较可观。

去年9月刚刚撤县设市的长垣市,就是河南这类企业集中地的代表。这里是中国三大卫生材料生产基地之一,峰值产能医用外科口罩105万个/天,医用防护口罩3.5万个/天,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实上在疫情开始之后,类似长垣这样的地方政府就一直在为卫材生产企业大开绿灯,相关企业的生产活动从春假开始就没有停过。

但从数字也能看出来,全长垣的口罩产能加起来对全国的防护缺口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河南作为卫材生产的省级中心,必须要冒着自身的防疫风险,承担更大的责任。就在前两天,河南药品监督管理局为了支持卫材企业复产,就出台了6项新政,简单来说就是允许企业先生产,再补手续,公务人员随叫随到,随到随检,大力扩大产能。

这类改善经商环境的举措虽然只是特殊时期的临时举措,但仍然需要比较灵活的执政思路才能想到。而如果这些政策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对于政企关系也是一种有效的润滑,疫情之后部分变成河南的长效机制也未可知,这对于河南未来招商引资应该是一个潜在的利好。

河南特有的另外一个在全国范围内举足轻重的产业是食品工业。河南本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农业省,下游的食品加工业尤其发达,三全水饺,思念元宵、双汇肉制品等河南名牌本就受消费者欢迎,在疫情期间更是安全用餐必备。保食品生产,是河南能为全国做的另一个贡献。

郑州市是全省第一个有大动作的,在情人节当天将部分下趋划为疫情轻微范围,允许大部分行业全面复工。不过工厂运转要的是人,困在外地的工人进不来还是没用。因此复工的配套措施是省级的《农民工集体返岗复工交通运输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不得阻拦健康农民工返岗,对省境内居住满14天,并可以申请《健康申报证明》,凭证明自由出入工作城市的社区,创造尽可能便捷的复工环境。

而这份省级的复工保障通知,也对其他省份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配合外省 劳务输出

?河南是中国的劳务输出大省,尽管外出打工人口比例上只排第三,但因为河南巨大的人口基数,绝对数字还是排第一,总计有1200万人以上在外地,还有1800万的省内转移人口。

在《再次为河南点赞》里我们也做过统计,在全国春节人口迁入排名(也就是平时人口迁出排名)上,河南的周口、商丘、信阳分别排第1、6、8,人口都在600万以上,外出人口却在200~300万的量级。

更重要的是,这些外出打工的人口为本地贡献的收入高得令人咋舌。有粗略统计显示,河南外出劳务的这1300多万人创造的可支配收入总数是全省9000万人创造收入总数的42%。这其实让省里挺没面子的,但考虑到这1300万人里有大量高学历、高技术人员,这个比例又显得真实而无奈。

但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看,河南的劳动力输出对河南本省民生都非常重要,对外省的复工复产更加重要。

河南劳动力输出的第一大省是广东,其次是北京、浙江、江苏和上海,总计占到了全豫人口输出的60%左右。而事实上除了江苏情况尚可以外,其他省市均为本次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再加上这些地区都是经济重镇,尽快复工的需求极为强烈。

2月12日,央视采访了河南省常务副省长黄强,询问了有关河南疫情后期劳动力输出安排的情况。黄副省长提到了4点,看上去确实是早有准备。

其一,鼓励农民工就近就业。河南民工输出到东部大省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输出最勤的就是豫东、渝东南地区。这些地区虽然和河南核心区在地理上阻隔不明显,但经济关联度一直都和东部比较亲,近几年蓬勃发展的郑州其实也没能很好地引起这些地区工人的注意。如果能因疫情刺激郑州为代表的核心区对东部进城人员的吸引力,对于河南此后提高中部影响力无疑是有好处的。

其二,与用工地配合,统一提供交通服务。这方便不得不夸的是河南的用工大省浙江,杭州市政府与铁路上海局配合开通了多处返浙专列,其中就有河南周口一条。

其三,是要求民工到当地以后,配合做好14天的隔离。但在实际操作中,参与隔离的民工只是一部分,也有不少人到点直接返岗。这是因为河南方面推出了类似省内《健康申报证明》的外出务工健康证明,让农民工返工在省内无阻,也得到了用工省接待时的认可,降低经济社会运行成本。

其四,是建立民工的个人档案,做到可追溯。比如在感染重灾区的南阳,向县级单位普及了人口大数据系统,尤其是对劳务输出人员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统计。

我没有从这四条措施里看出什么明显的缺环和漏洞,民工输出的各个环节应该说都有了可供参考的大方向,比起有些地区顾头不顾腚的复工迷惑行为,算是看上去完善得多了。

信阳南阳 保护对象

但无论各种措施看上去策划得怎么样,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河南的防控压力仍然是全国各省区中比较大的,和湖北相邻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河南在本次疫情中的原罪。尤其是紧挨着湖北的信阳、南阳两地,仍然很难全面放开管制,防控措施一直到现在都还是参比湖北。

这两座城市的疫情情况直到现在也不算乐观。2月10日左右,仍然有媒体报道,信阳南阳的物资告急,部分医疗物资还不够一天的用量。这在河南本身是卫生材料生产大省的情况下,已经很能说明问题。这两地承受的压力,同样也是湖北级的。

所以可能也是因为国家考虑到河南自身的压力,在十九省市包干湖北城市的计划中取消了河南。但物资支援还是没有断,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分七批向湖北方面支援了大量棉大衣、棉被、折叠床,可能是打算服务于下一批方舱医院建设的。

这时候河南副省长的这番话就很具有悲情意味了:“这次要首先坚决服从国家的调配,河南再难也要先支援湖北。”

但情况还是在好转的。信阳的确诊病例占全省总数的21.5%,共计273例,但治愈率也很高,达到了63.7%,甚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些患者里还有148人已经顺利出院。南阳则是连续数天病例零新增,治愈率58.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这些成果背后,是在全国医疗专家驰援湖北的同时,河南省内的医疗资源调度在经历了力保郑州的阶段之后,很快变成了重点救助这两座边城。早在2月3日,郑州医疗队就已经开赴信阳南阳两座城市,在当地的疫情防控和重症治疗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男女医生的头发看上去都很正常。

最近郑州等地已经陆续取消了封城,听说憋了很久的郑州人都已经忍不住想去胡辣汤店找刺激了,最后还惊动了市政府。胡辣汤表示为了一口汤搞得人潮拥挤不可取,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河南核心城市的情况在好转,而这对于南阳和信阳这两座需要进一步力量扶持的城市也是好事。

小微企业 政策加码

疫情之下,小微企业的经营真是难上加难,我自己作为小微企业主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虽然国家层面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但要事实上起到惠及企业的功能,还是需要基层的落实。最好的结局是,不仅地方确实落实了国家政策,还“自说自话”地加码,为企业提供一些续命的筹码。

传统上,这种自说自话的地方政策易见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这次广东、浙江等地的针对性政策下得就很快,这也算是改善经商环境的传统艺能了。毕竟各种优惠说到头来都是钱,一个只能做到吃饭财政的地区是很难把自己的标准定得比国家级更高的,光是落实国家级政策就已经需要转移支付帮忙了。

2月13日,河南印发的《河南省应对疫情影响支持中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就为中西部省份树立了一个不错的榜样,除了重复强调国家级补助之外,还添了一些适合本地情况的优化升级措施。

比如要求银行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小微企业提供综合融资成本低于同期0.5%的贷款,并且争取更多企业能纳入这类企业的名单。这其实就是针对河南作为卫材、食品两大疫情期间重点民生工业生产基地的现实,鼓励企业敢于扩产复工,尽快把物资缺口填补上。

但正如我们在《口罩里的国运》的评论区中看到的那样,很多读者担心熔喷布和口罩企业盲目扩产之后,待疫情过去就会变成糟心的过剩产能。所以河南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对多生产的、符合标准的医疗物资,进行政府兜底收储,给犹豫的卫材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

而对于更多的受到影响的小微企业来说,减免税费才是增强抗风险能力最好的办法。税都还能接受,尤其是疫情无收入期间,增值税其实也不用交;最要命的是社保,疫情期间业务空转,社保却是个硬支出,但这笔钱更应该在非常时刻让员工当下度过难关的。

2月19日,国务院终于给出了5个月部分社保免征、公积金缓征的福利。而河南其实比国家级更早推出了类似政策,不止免征、缓征,还放宽标准倒退失业保险。

公司替你缴了那么多年失业保险,这下终于知道这玩意有什么用了。

而对于那些咬牙坚持不裁员,暂时用不上失业保险的企业和个人,河南则是鼓励用轮岗、缩短工时、待岗等办法稳就业、少裁员。说白了就是企业和员工各让一步,既让企业度过难关,也让员工日后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我觉得这就比一刀切的操作有人情味很多。特殊时期在劳动仲裁领域通融一下,至少不会出现盼着被裁员骗补或是借着疫情搞清洗的现象,大家的操作空间都变大了,也就意味着用强的必要性变小了。

下手趁早 最坏打算

现在回头看看,你会发现河南在整个疫情过程中都像是看过剧本。

1月21日,当河南刚刚出现第一个确诊病例的时候,很多早期劝返就陆续展开了。南阳信阳这样的邻鄂城市和郑开等核心城市的防控措施也在跟上,总体的反应速度比位于风暴核心的湖北更快,这对于一个一亿总人口,且农民比例高于平均水平的省份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也没有人能打包票,事情如果发生在河南就一定能比湖北做得更好,我们也不希望这种突发事件再来一回。但这至少能够说明,河南在应急情况下的反馈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没有让事情最终变得更加复杂。

而等疫情发展到了现在,虽然很多地区的新增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都在连续下降,但其实决策压力是变大了的。等复工复产成为了新的主题,如何在保障健康的同时稳增长,事实上是一个两难的抉择,一个操作不慎就有可能导致新一轮传播的开始。

大家可能已经在家度过了2个14天。此前的严防死守是不是值得,都要看这第3个14天的情况。以前再硬核的措施,都要到了现在才能看出效果来。

在病毒面前我们握有的优势并不多,如果要说有的话,也只是经过将近一个多月的折腾,各地政府的应急机制已经打通了环节,运转比较流畅,民众的恐慌心理也已经得到了大大的缓解。这时候针对复工局面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布置,落地也能比较顺畅。

目前来看,虽然河南在各个阶段的操作没有做到尽善尽美,智多近妖,至少也是大致保住了一方平安,并且和东部发达地区在恢复生产方面有着一致的步调。这对于一个在中西部竞争中本不具备优势的省份是很关键的。投资拼的是信心和预期,塑造一个好的形象,营造一种好的预期,对河南的未来也有好处。

但以上这些汇总,只是建立在我们对河南官方公布的信息和有限的本地了解渠道的基础上,罗列和总结难免失之偏颇。如果有河南本地的企业主、工农朋友基于自己的观察,对河南在疫情前后期的举措有什么其他的想法和体验,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好饭不怕等,好事不怕说,各种意见都应该有属于它的空间,要不要夸河南,还得河南人自己说了算。

本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