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经济学家是如何看待经济危机的?

说到早期的经济危机,很多人自然会想起1637年荷兰郁金香泡沫。为什么这段历史让人铭记?原因是郁金香泡沫是人类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时至今日将近400年,人类还在不断地重复这种危机。

荷兰是世界闻名的低洼国家,得益于优良的阿姆斯特丹港口,各地人聚集于此做起了国际贸易,资本主义很早就开始萌芽。荷兰商人思维活跃,加上荷兰人善于金融创新,所以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市场和第一家股份公司。同时,他们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场经济危机。

当时由土耳其引进的郁金香受到当地人的喜爱,出现抢购风潮,引发价格上涨和球根短缺。敏锐的投机商抓住了机会,引进了杠杆制度和期货交易制度。只需少许预付款即可完成交易,甚至不需要现金和现货的球根,只要开出一份“明年四月交付”、“那时候会交付球根”的票据即可。

于是,郁金香价格受杠杆撬动疯涨,市场开始炒卖票据,面包师、码头工人、农民都纷纷加入其中,需求进一步膨胀。

1636年,1棵价值3000荷兰盾的郁金香,可交换8只肥猪、4只公羊、2吨奶油、1000磅奶酪、1个银制杯子、1张附有床垫的床外加一条船。另有1株郁金香价格最高炒到4200荷兰盾,相当于一个熟练工人20年收入总和。

但树不会长到天上去,1637年2月初,郁金香价格突然暴跌,泡沫崩溃,票据无法兑现,超过3000多人因此负债累累,当然也造就了少部分的暴发户。

这是一个经典的资产泡沫案例,有故事,有杠杆,有期货交易,有流动性支持。我国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炒兰花、炒玉石、炒红木直到近两年炒虚拟货币,也都走过了这个典型的金融投机套路。

实际上,当时郁金香场内交易价格并没有那么高,而且因为供给不足真实交易量很少,价格泡沫主要来自疯狂的票据炒卖和杠杆交易。

现代经济危机,尤其是金融危机,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流动性上想办法。现货市场要把泡沫炒起来并不太容易,毕竟现货交易需要成本,受到了流动性限制。

怎么样才能加快流动性呢?期货就是一个好办法,在期货市场不需要提货,只需要操作期货票据就能完成交易,期货票据是标准化的东西,标准化的东西有利于投资买卖。

依靠互联网技术,我们现代引入了匿名交易、电子撮合、电子合同、集合竞价等新工具,让投资交易更加便捷,流动性更加高了。交易时不认人、不认货、不认国家,只认钱,价钱合适一按确定就成交了。

与郁金香泡沫类似,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2015年中国股灾都有大量的流动性和杠杆制度支持;前者受美联储极低利率和极低购房首付比刺激,后者受到信贷宽松、股票配资及杠杆交易推动。这印证了《圣经》中那句名言:“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在此后将近200年间,经济学家都没有过于重视荷兰郁金香危机。原因是荷兰这个“海上马车夫”很快被西班牙无敌舰队和英国皇家舰队取代,工业时代的中心和经学家的焦点主要在英国。而在当时的英国,郁金香泡沫并不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危机,人们更为关注的是频频发生的过剩性危机。

从1788年到1825年,一共37年间,英国发生了7次经济危机,几乎都是过剩性经济危机,危机的严重性和波及程度一次比一次大。当时的经济学家怎么看待经济危机呢?

这个时期属于古典主义时代,绝大多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都对经济危机持宽容态度,并不把这种经济现象当成很严重的事。当时的经济危机已经残酷到“路有冻死骨”的程度,但当时经济学家却认为是正常的。这是为什么呢?

古典主义的开创者亚当?斯密并没有太多经济危机的经历,在英国发生第一次过剩性经济危机两年后,他就去世了。

斯密的古典主义理论是建立在利己之心和自由竞争基础之上的。我们知道,在研究政治经济学之前,斯密依靠《道德情操论》开创了现代社会伦理学,并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后来,他在欧洲大陆游历期间受魁奈等重农学派的影响,开始转投政治经济学。

斯密发现,以同情心构建的社会结构显然不够可靠,而在市场交换中人人为己而生产,却能构建一个稳定的体系。古典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出于利己的目的去生产、交换,在自由竞争的驱使下,“无形之手”有序地调配资源,从而形成一个福利最大化的“自然秩序”。如果承认经济危机,就意味着古典主义的理论体系不够完美、不能自洽、不可持续。

英国发生密集过剩性经济危机时期,在经济学史上属于大卫?李嘉图的光辉岁月。李嘉图是古典主义的集大成者,他也极少关注身边屡次发生的经济危机。其实这并不奇怪,如果站在历史角度看,过剩性危机恰恰说明古典主义所倡导的市场机制具有非常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

要知道在此之前,人类社会从来都是物资奇缺、供应不足的,“过剩”或许是“幸福的烦恼”。更重要的是,每次过剩性危机发生后,市场都能自然修复,产能、消费、投资都进一步扩大。这恰恰印证了古典主义的主张。

另一位经济学大师萨伊的观点则更为彻底,他主张“无经济危机理论”。他认为“供给可以创造需求”,谁也不会为生产而生产,所以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即使偶尔出现过剩,也是暂时的、局部的,经过市场调配后又会恢复均衡。

当然,经济学家中也有不同的声音,与李嘉图、马尔萨斯、萨伊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法国政治经济学家西斯?蒙第就是古典主义的“离经叛道者”。蒙第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开始追随而后大肆批判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他是第一个和经济自由主义传统决裂的经济学家。

他认为,古典主义倡导的自由市场机制不能自洽,最终会因为消费不足而产生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使得经济危机不可避免。蒙第强调生产应服从于消费,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和目的。他指出现实中生产无限扩大,但由于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劳动生产者收入不足,从而使国内市场日益缩小,进而商品滞销、经济衰退和工人失业,将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必然爆发。

蒙第在181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一书中指出“人们所受的各种灾难是我们社会制度不良的必然结果”。蒙第第一个对自由放任经济制度提出质疑,“我再一次请求社会力量的干涉, 以便使财富的进步正常化, 而不使政治经济学遵循一个最简单的、在表面上好像最自由的所谓‘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的方针”。他批判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错误地以财富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完全无视了人。

蒙第是第一位系统论述经济危机的古典主义者。但是,后来极为流行的经济周期理论并不认同他的主张。

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导致经济周期的根源主要是以技术冲击为代表的真实因素,经济波动是理性预期经济主体对技术冲击所引起的变动作出的最佳反应,从而调整劳动供给和消费的帕雷托最优的结果。

英国早期连续发生的过剩性经济危机符合经济周期理论的判断。当时,英国纺织业受到技术发展的冲击,尤其瓦特的蒸汽机广泛运用到纺织业后,产能呈现指数级增长,投资和劳动力大幅度增加。但是,消费增加跟不上产能速度,市场很快就出现饱和,爆发过剩性危机。

因此,早期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不是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所致,而是经济主体在面对技术冲击等外力冲击时作出的帕累托最优反应。经济的波动本身是一种均衡的波动,所以政府没有必要也不应该采取措施去干预市场机制来平抑波动。

很多人谈到经济危机的原因,最为庸俗又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条就是人类的贪婪与恐惧的本性。但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经济危机,可能更为理性与客观。

每一次技术变革带来的冲击波是巨大的,整个经济体系包括社会体系都很难在短时间内调整过来,以适应技术创新带来的冲击。比如技术变革带来的大量失业,技术变革带来的大量产能过剩。

比如,青霉素等医疗、医药技术的进步,很快提高了人类的平均寿命。欧洲一位医生发明了手术前要严格洗手的规定,推广之后,医院的病人感染率大幅度降低,婴儿存活率也大幅度增加。

这些医学技术进步让社会人口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加,社会很快出现大量的劳动力,经济可以享受人口红利,但过了几十年,整个社会将面临大量的老人,社保、养老公共用品就不够了。

19世纪,英国社会矛盾非常尖锐,很多人批判英国政府不顾穷人死活。而事实的部分真相是进入工业时代后,技术进步,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出生率、婴儿存活率大幅度提高,人的平均寿命也在延长,英国的人口大幅度增加,其中有很多老人和小孩,当时的政府的税收本来就不多,公共产品就变得非常紧缺,社会矛盾自然就尖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