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尔上校凭什么40分钟成为将军,是运气好吗?

1935年,德国悍然撕毁《凡尔赛合约》,走上了军事兴国的道路。同一时期的欧洲列强,依然深陷经济危机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眼看着昔日的手下败将做大、做强。德国人久违的民族自尊心也彻底爆发,走上了一条“疯狂”的道路。

与其“疯狂”相称的是,作为一个没有太多背景和政治资本的隆美尔上校,也像“坐火箭”似的青云直上,去了一趟总理府仅40分钟,出来时已是一身崭新的将军服。这让人们不禁要问,隆美尔凭什么能得到德国元首的“特别”青睐呢?

这还要从隆美尔的个人经历说起。

作为一个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家庭的隆美尔,与传统的普鲁士军官家庭相比,其家族向上数三代也没有一个军人,他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凶悍”的战术风格,成为军校的高材生、一战的英雄,被追捧的教员。而这,正是受到元首青睐的原因。

首先,对国防军不信任。在德国,传统的“容克集团”控制着军队、国家的一切,作为政治交换,他不得不解散帮其走向政治舞台的“冲锋队”。这对生性多疑的他来说,屈服于某种势力是一件既不舒服,又不安全的事情,他需要信任的人。

其次,对党卫队不放心。为了平衡关系,这支新组建的队伍虽然是自己的“死忠”,但毕竟势单力薄,更没有什么战斗力,还不足以“抗衡”。而隆美尔是一名优秀的军人,他需要在国防军中培养自己的势力,在其内部树立一个典型。

更关键的是,两人强调的军事理念相同,那就是“进攻、进攻、再进攻”。隆美尔所著《步兵攻击》中“快、狠、准”、 不拘一格、先发制人的战术风格,正是他最为欣赏的。当然,没有多少政治头脑和野心的隆美尔,是他更放心的原因。

于是,在其贴身警卫营指挥官人选的问题上,既不是普鲁士军官团成员,又不是党卫队一员的隆美尔,是最合适的人选。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职务是俩人关系逐渐从“上下级”走向密切的关键,成为彼此欣赏、信任的“自家人”。

作为元首的“身边人”,受宠若惊的隆美尔实现了人生辉煌,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少将。作为战时大本营的指挥官,他跟随元首征战四方,从布拉格到立陶宛,再到捷克,德军所到之处锐不可当,他对元首已崇拜得五体投地,成为“死忠”。

但作为军人,他更想去战斗。

1939年,德国准备进攻波兰。隆美尔带着警卫营先期赶到波兰边境,他对这次进攻有一种别样的兴奋感。原属德国领土的但泽,一战后被波兰瓜分,而这里有他为之骄傲的军校,更是他收获爱情的地方,收复但泽是他梦寐以求的行动。

然而,突然的变故让进攻推迟了,这让隆美尔焦急万分。原来,就在进攻的前一天,英、法两国与波兰签订了军事互助条约。也就是说,德国进攻波兰,就等同与英、法两国宣战。无独有偶,墨索里尼也照会德国,意大利没有做好战争准备。

犹豫归犹豫,但在“疯狂”的人眼里,无非就是一场赌博。9月1日,德军62个师160万人,2800辆坦克兵分三路,向波兰发起了“闪击式”进攻,隆美尔不仅为但泽归为己有而感到自豪,而且领略了装甲师的威力,他有些跃跃欲试了。

一是,军人应该上战场。作为一名职业军人,参加战斗是第一位的,这也是他“不愿脱去军装”的原因。更何况,他研究战术、总结经验的目的,也需要在下一次战争中去得到检验。说到底,上战场是隆美尔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二是,指挥全军万马是他的梦想。作为一战的英雄,他深知“乱世出英雄”的道理,更清楚统御千军万马的“快感”。与其现在手里不到300人的警卫营相比,他这个将军名分没有一点价值。他要再次冲锋陷阵,实现自己更大的人生价值。

更重要的是,作为元首“身边人”,自然“树大招风”,引起他人的“羡慕、嫉妒、恨”。隆美尔不是“勾心斗角”的人,更不愿成为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的人。他要通过建功立业,告诉那些对他“另眼相看”的人,什么是名副其实的将军。

当隆美尔表达出上战场的意思,得到了元首的同意。在他看来,既然是自己“扶持”起来的人,就应该有“服众”的本事;同时,作为一名战斗英雄、战术家,留在大本营里,确实有些大材小用了。当然,他更需要一位“绝对服从”的高级将领。

在他的“特别”关照下,第7装甲师被打造成“魔鬼师”。

隆美尔要当装甲师指挥官的请求,遭到了德国陆军司令部的反对。他们认为,只做过山地营营长的隆美尔,根本没有装甲作战的经验,更何况,当时的德军只有6个装甲师,个个是“宝贝疙瘩”,无论如何不能把陆军的精英部队交给他。

但在元首的执意干预下,陆军司令部只得将刚组建的第7装甲师交给他。说是一个师,其实只有一个第25装甲团,而且一半的坦克是捷克制造的轻型坦克,兵员素质更是稀稀拉拉,纪律性极差,隆美尔在台上讲,他们在台下喧闹。

隆美尔对此并不在意,在他的理念中“没有带不好的兵”。首先,他让团部军官全部放假,“在没有掌握全团情况之前,不需要你们”。于是,泡在训练场,钻坦克、看资料,成了隆美尔每天的“必修课”。

其次,整肃军纪。多年的战争经历,让隆美尔深刻理解到,任何先进的武器都不能代替技术、素质过硬的士兵。他将一名散漫的营长撤职,并限令90分钟离开营房,顿时收到了良好效果,军事训练有序开展,作风纪律焕然一新。

更加“如虎添翼”的是,“自家人”知道隆美尔的难处,给他派去了各方面的能手,有优秀的坦克团长,还有经验丰富的政工干部。当然,还有大量的资金保障,以及先进的坦克。在“自家人”的帮衬下,第7装甲师的战斗力今非昔比。

经过两个月的摸爬滚打和潜心研究,隆美尔的坦克作战理论和实践,有了很高的造诣。他用无线电指挥的方式,可以将全师编成可大可小的坦克群,并结合快速机动、以及支援火力的配合,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战术。

1940年5月,第7装甲师作为A集团军群的先锋,一举突破阿登山区,一夜突击60公里,比他装备更好的第5装甲师,落在了其后面50公里处。隆美尔所倡导的“进攻、进攻、再进攻”,在装甲师上再次得到了充分体现,并一战成名。

总之,隆美尔得宠并不完全是他“运气好”,作为一名纯粹的军人,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甚至是追究完美的苛刻做法,是其脱颖而出的根本。当然,有“自家人”的照顾,让他更加如鱼得水。说白了,什么都要看实力,溜须拍马只能是一时。

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隆美尔传》、《步兵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