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并非胡说,爱因斯坦赋予了它科学含义!

“信安山有石室,王质入其室,见二童子对弈,看之。局未终,视其所执伐薪柯已烂朽,遂归,乡里已非矣。”-东晋虞喜《志林》

这是一个小故事,寥寥数语就描绘了一整个故事,在信安山有一个山洞,王质进去后发现有两个小孩子在下棋,就站在旁边观看,但一局棋尚未结束,就发现手里拿的斧柄已经完全腐烂,当他回到家里才发现已经沧海桑田物是人非,这就是“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典故。

而在我国四大名著《西游记》中也有相关的描述,孙悟空上天之后被玉帝封为弼马温,但后来孙悟空嫌弃官小就从天庭返回,它的猴子猴孙说到:“大王,此去上界十年有余,想必是荣归故里吧?”。孙悟空对比非常的疑惑,“我才去半个月,怎么会有十年之久呢?”它的猴孙们说到:“大王,你在天上,不觉时辰,天上一日,就是下界一年啊!”

这种思想在我国古代很多作品中实际上都很常见,“天上一日,地下一年”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就把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时间膨胀效应”描述出来,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依然坚持着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但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是错误的。为什么在爱因斯坦刚刚提出狭义相对论的时候很多物理学家都难以理解和接受,就是因为那种反直觉。

在生活当中跟好朋友相约出去吃饭,这个时候我们仅仅需要定好时间和地点就行了。例如某某广场周日上午十点钟集合,这个时候我们就定义出了一个坐标点,包括了三维空间和时间。有的人说你只定义了一维空间,这就是吹毛求疵了,因为大家都生活中地面上,不可能飞上天去约会吧!但是大家却不会对时间产生异议,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了地球上的时间都是通用的,时间上不分彼此。

但是爱因斯坦站出来告诉你,这种思想是错误的,你的时间和她的时间可能是不同的,你的第一感觉一定是:这个有着蓬松头发、深邃眼神的外国人可能脑子坏掉了!但实际上到现在为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已经经过了足够的验证,这种反直觉的效应是真实存在的。也就是“天上一日,地下一年”竟然符合科学理论。

狭义相对论的时间膨胀效应跟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运动速度越快时间的流逝速度越慢;广义相对论的时间膨胀效应,跟所处位置的引力大小有关,或者说时空弯曲的曲率有关,引力越大时间的流逝速度越慢。

目前来看“天上一日,地上一年”、“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说法和相对论时间膨胀效应类似只能解释为巧合。我国古代一些作品对此的描述可以更多的理解成“恍如隔世”之感,是一种情感上、文学上、心理上的含义,而不是物理科学。你如果说古人是根据生活经历总结出这样的规律,实际上也不可能,虽然说时间膨胀的效应存在,但是低速世界中差别非常的小,并且直到上个世纪中旬人类才真正的飞出地球,引力上差别也不大。

并且相对论也不是根据生活经验能总结出来的,而是有着严谨的推理过程。因此说只能解释为一种神奇的巧合。

文/杜若,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欢迎关注我们:科学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