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真正要担心的是什么?

2011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为了重振美国制造业,在硅谷宴请科技界领袖,席间他问乔布斯:“怎样才能让苹果的生产线回到美国?”乔布斯直截了当地回答说:“这些工作机会是回不来的。”

为此,美国媒体大肆批判乔布斯,指责苹果公司拉动了亚洲国家60多万人口的就业,却没有给美国创造工作岗位。乔布斯回应媒体说,如果美国本土能够给苹果提供3万工程师,我马上就能把这60万就业带回美国。

后来,《纽约时报》记者实地走访调查了苹果在全球的生产链条。调查发现,苹果在美国有4.3万名雇员;而在海外,主要是在中国,却有70万人在设计、制造和组装苹果公司的产品。

造成这种悬殊差距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供应链,二是中国可以提供大量熟练技术工人和工程师。

苹果公司高管坦言:“整条供应链如今都在中国。需要1000个橡胶垫圈吗?隔壁就有垫圈工厂,需要100万个螺丝钉吗?厂子就在一个街区之外,需要对螺丝钉做一点小小的改动吗?3个小时就可以办到。”苹果公司高管认为:“外国工人的灵活、勤劳与工业技能,都大大超越美国同行。”

“找不到熟练的技术工人”,成为苹果公司不在美国建厂的理由。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难道美国缺少技术工人、工程师?这与我们通常的理解大为不同,一般认为中国缺少技术型产业工人,美国则在这方面具有优势。

我们知道,美国虽然制造业空心化比较严重,但是他们依然掌握着高端制造业或技术研发环节,怎么会缺少熟练的技术工人呢?

另外一个例子更加典型。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曾经发布了一份112页的报告,报告称超过100万件中国伪劣电子零部件被美国军工企业采购,成为美国高精尖武器的零件,其中包括美国空军最大的运输机C-17“环球霸王”显示系统的存储芯片、执行特别行动的“黑鹰”直升机夜间飞行的电磁干扰滤波器、海军舰载直升机“地狱火”导弹的控制芯片以及海军最新型侦察机P-8A“海神”的导航芯片。

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密歇根州参议员卡尔?莱文借此对中国大加指责。

如果中国深圳华强北的山寨电子配件真装进了美国黑鹰直升机、C-17运输机,倒是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面对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的指责,中国人脑子里的第一反应是,军工大事、国之重器,为何不自己生产,怎么能交给深圳华强北呢?

美国军事工业世界第一,世界十大军工企业美国独占七元,其中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波音公司、雷神公司、通用动力公司,都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高手。这些杠把子,为何还被华强北小哥给坑了?

实际上,美国电子制造业几乎都已经转移到了中国等新兴国家,国内仅存的几家封装公司规模远不及中国同行,价格也要高出中国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美国军工企业只能到海外采购部分电子零件。

近年来,美国军方多次抱怨美国军工企业次品率增加。当然美国军工次品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并非是购买了中国山寨配件,而是美国国内缺少长期、稳定的熟练工人,很多武器装备的生产只能用“临时工”来完成。

为什么这么重要的军工企业也要雇佣临时工呢?原来之前奥巴马政府为了减轻财政开支,削减了国防采购。于是这些军工企业为了节省成本,裁掉了大批员工,采用接单生产的方式,接到国防订单后再雇用临时工。这一措施导致了美国军工企业及相关制造企业的一两百万工人失业。

技术人员的不稳定,极大的影响了军工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反观中国,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并非只是廉价的劳动力,而是以廉价劳动力为核心形成的一个个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权以完善的配套、极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为全世界提供庞大的制造产能。

望眼中国大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以及内地城市建设了一个个电子、玩具、机床、家具、家电、服装、化工、重工等大型产业园区,构成从设计、打板、开模、测试、加工制造、各类零配件及原材料采购到海陆空物流运输完备的产业链服务。

政府围绕产业园区建设了港口、物流基地、高速公路、机场、高铁、电力系统、水源供给系统等大型基础设施。

从产业内到产业外的完善配套具有非常强大的正外部性,大大降低了整个产业集群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提高了产能供给的效率。这种完善的产业公地,是东南亚国家以及许多新兴国家所不具备的。

美国真正担心的不是中国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抢走了美国工人的就业,而是中国发达的产业集群导致美国产业公地“荒漠化”。

美国工厂最初是因中国的低廉劳动力搬迁到中国的,但工厂迁移的影响可能远远超出美国人的预料。一旦工厂搬迁,配套的设计、打板、开模、测试、各类零配件及原材料采购、物流运输等整套产业链也开始衰落,甚至消失。

为制造业建造的工业园区、港口、物流基地、高速公路、机场、高铁、电力系统、水源供给系统等基础设施也逐年衰退,甚至废弃。这就形成了美国著名的“铁锈地带”,甚至美国的铁锈地带已有从五大湖区向外蔓延之势。

1896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出访美国,纽约时报记者问李鸿章:“美国资本在清国投资有什么出路吗?”李鸿章很快反应:“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李鸿章可能并不知道产业公地效应,但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他很清楚中国在劳动力方面的价格优势以及要素配套能够产生的财富。

今天,美国的产业公地“荒漠化”、“锈化”还威胁到了其它产业,甚至是高端制造产业。

随着产业融合加速,各个产业之间的交集越来越多,以电子产业为例,电子元器件已经广泛使用于汽车、数控机床、制造装备、军工等领域。上面讲过的例子,美国电子产业因工厂迁到海外而整体消亡,国内没有足够的电子制造厂商,美国军工企业不得不雇佣临时工应付国防订单的增加,导致次品率提高。

所以,美国真正担心的不是中国产业集群提供的庞大而廉价的产能,而是这种产业公地效应导致美国传统优势——技术研发的被动性衰退。

技术研发并非凭空想象,也并非完全来自实验室,而是一项非常复杂且需要整体配套的创造活动。实际上,大量技术创新来自一线生产工艺的改进、一线市场需求的变化、一线供应商原材料的革新以及一线技术人员长时间的交流、思考、测试及问题的解决。

亚当·斯密很早就说过:很多机器“最初都是由普通工人发明的,这些工人从事的都是非常简单的操作,自然会将心思放在寻找更为简便快捷的操作方法上。”

即使美国公司有新的“idea”、新的技术设计,如果没有工厂及完整的产业配套帮其开模、测试以及改进,那么这种创新很难真正落地。

即使美国公司有新的产品研发,如果没有模具公司为其重新建模、开模,没有制造工厂为其调整生产线及培训新的技工实现生产,美国公司也无法量产新产品,这就意味着美国公司从样品到量产的距离是从零到一的距离。久而久之,美国公司的科技研发就会受制于产业配套而逐渐衰落。

随着产业消亡,更糟糕的是产业技工的消失,这就能够回答为什么苹果公司认为美国缺乏足够多的熟练技工。美国产业制造工厂迁到海外,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技工下岗并转业,新加入进来的技工越来越少,整条产业链上下游的技工,包括生产线改进技工、模具技工、车床技工、维修技工、设计师、机械工程师、测试技工、样板技工、专业物流运输工人等都会减少、甚至消失。

在美国,这就如同一个夕阳产业,“铁锈地带”的芳草萋萋带来巨大的外部负效应和羊群效应,很多技术研发工人、高级工程师、高级设计师都纷纷改行。他们更愿意从事金融及第三产业,如此进一步加重了美国产业空心化和虚拟经济的过度繁荣。

美国制造业从业人数占美国总从业人数的比重在21世纪初快速下滑,2009年下滑至9.0%, 2015、2016、2017年比重又继续分别下降至8.8%、8.3%、8.5%。而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前,美国服务业已占国民经济比重约80%。

这就是乘数效应。对英国制造业就业乘数的近期估算表明,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乘数效应存在巨大差别。制造业各行业的平均就业乘数为2.5,也就是说,制造业每增加一个工作岗位,其他经济领域就会增加2.5工作岗位。

而其他领域的平均就业乘数为1.7。一旦一个产业的制造工厂迁离,带来的是制造业内外部大量工人失业,其中包括技术工人。美国产业公地的荒漠化背后是技术工人的荒漠化和生产知识的退化。生产知识和技术工人一旦消亡、断层,要重新恢复是极其困难的。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