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是如何一步步传染给人类的?

一场来源于中国武汉某一个野生动物交易市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经肆虐了我国好几个星期了,对我们生活造成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而死亡病例也在不断增加,许多的国家也纷纷出台了限制旅游的措施,与此同时,科学家们也在积极寻找这次疫情的真正源头。

2月7日,中国华南农业大学公布了一项研究结果,指出濒危动物穿山甲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间宿主,也就是在自然宿主蝙蝠与人类之间充当了桥梁。科学家发现,从穿山甲身上分离出来的病毒,其基因序列与当前新冠肺炎患者身上的病毒相似度高达99%。

自然宿主为蝙蝠的病毒,已在近年造成多次传染病疫情。比如非洲部分地区时而出现的埃博拉疫情,其病毒就被认为来自于蝙蝠。同属冠状病毒的SARS、MERS病毒,其自然宿主也被认为是蝙蝠,随后经中间宿主果子狸或者骆驼传染给人类。

强大的免疫系统让蝙蝠与病毒共存

自然显而易见的是,我们得知了许多病毒的自然宿主,都是蝙蝠,因为蝙蝠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在哺乳动物中,翼手目(蝙蝠)的物种数量仅次于啮齿目(鼠类),占到了哺乳动物的1/5。目前,全球生活着超过1300种蝙蝠,有些蝙蝠的寿命长达40岁。

科学家认为,蝙蝠独特的免疫系统让它们成为了众多病毒最理想的宿主。目前,科学界还没有真正完全了解蝙蝠的免疫系统。不过相比其他动物,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具有两大优势:体温更高、干扰素的水平也更高,从而能够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

而蝙蝠更是具有一项天赋异禀:作为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它们需要更高的代谢率,因而有了更高的体温;换言之,蝙蝠处于"常态化发烧"状态,病毒的复制受到抑制。一些科学家认为,既然能够靠更高的体温来抑制病毒,蝙蝠的免疫系统就不会对病毒"赶尽杀绝",客观上让蝙蝠成为了"毒王"。

人类自酿的苦果

尽管已有很多的研究表明,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极有可能就是蝙蝠,但是病毒却难以直接从蝙蝠传染到人类。病毒需要产生变异后,才能发展出传染人的能力,而人际传染更是需要进一步的变异。

得克萨斯大学最新的一项研究,调查了1000余个野生动物物种的华南农业大学最新研究将中间宿主嫌疑指向穿山甲,这一结论是可信的。不过尽管这项研究的论文还没有正式发表,但是相关证据在去年10月的一篇论文中就可见端倪:来自广州的几名科学家,从马来西亚走私到中国的几只呈现病态的穿山甲中,发现了冠状病毒的影踪。

当前的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是两种相似冠状病毒重组而成:来自云南某种蝙蝠身上的、相似度为96%的病毒,与来自穿山甲、相似度为99%的病毒。当然,病毒很难直接从蝙蝠传染到人,必须要经过中间宿主产生变异。

这类疫情的爆发难以预测,因为总体而言这种事并非经常发生。而鉴于不同动物的免疫系统各有不同,我们人类暴露在其他动物病毒前的次数,远远多于我们被其他动物所携带病毒感染、并爆发疫情的次数。而这要归功于人类的固有防御机制。

尽管病毒传播要要面临不同动物之间的屏障,但如果人类还在不断打扰野生动物的栖息空间,那么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严重公共卫生事件,将来只会更为频繁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