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古生物界都有哪些重大的化石发现?

2019年刚刚过去,在这一年里古生物学领域又有什么重要的新发现呢?

最近《Letters From Gondwana》(冈瓦纳通讯)就评选出了过去一年中最重要的十大化石发现。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被《冈瓦纳通讯》评选出来的2019年十大古生物化石发现都是谁吧:

10、努鲁巨龙+伊萨西奔龙

学名:Nullotitan glaciaris, Isasicursor santacrucensis

发现地:南美洲,阿根廷

生存年代:晚白垩世,距今7000万年前

体型数据:努鲁巨龙体长25米,伊萨西奔龙体长4米

乔里略组位于阿根廷南部,代表了距今7000万年前晚白垩世的生物群,地层中包括有植物、无椎动物及脊椎动物化石,构成了一扇通向白垩纪的神奇窗户。恐龙是乔里略组地层的主角,目前已经发现了大型的蜥脚类恐龙、大型食肉恐龙及小型食肉恐龙的化石,此外还发现了恐龙蛋壳碎片等。

目前已经命名的来自乔里略组地层的恐龙包括了大型的蜥脚类恐龙努鲁巨龙(Nullotitan glaciaris)和小型的禽龙类伊萨西奔龙(Isasicursor santacrucensis)。乔里略组的发现为我们了解白垩纪末期大灭绝之前南美洲的生态和动物组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9、维氏阿斯法托猎龙

学名:Asfaltovenator vialidadi

发现地:南美洲,阿根廷

生存年代:中侏罗世,距今1.68亿年前

体型数据:体长7至8米,体重1.5吨

阿斯法托猎龙是一种生活在侏罗纪时期的大型食肉恐龙,其属于坚尾龙类(tetanuran)的基底类型。化石保存的很完整,包括了长度达80厘米的头骨化石。阿斯法托猎龙的发现对于我们研究坚尾龙类的早期辐射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对于阿斯法托猎龙的研究表明异特龙类与巨齿龙类(斑龙类)有着共同的祖先,但是它们与腔骨龙类并非具有共同的祖先。在普林斯巴阶-托尔阶灭绝事件(Pliensbachian-Toarcian extinction)之后,生态位的空缺为坚尾龙类提供了演化的驱动力

8、卡氏噬颚龙

学名:Gnathovorax cabreirai

发现地:南美洲,巴西

生存年代:晚三叠世,距今2.23亿年前

体型数据:体长约3米,体重约80千克

噬颚龙的化石发现于2014年,地点位于巴西南部城镇圣若昂-杜波莱西尼附近,其化石非常完整,包括了大量重要的部位。

噬颚龙是目前我们发现的最古老也是保存最完好的食肉恐龙化石之一,其在分类上属于埃雷拉龙科。由于长着强壮的下颚,能够吞噬食物,所以这种动物被命名为“噬颚龙”。

通过化石的研究显示,埃雷拉龙科与早期基底的原始蜥脚类恐龙都是食肉的,其中埃雷拉龙科占据了大型掠食者的位置,而小型原始的基底蜥脚类恐龙占据着中小型掠食者的位置,直到卡尼阶灭绝事件之后,兽脚类恐龙才发展成为多元化的肉食性动物,而蜥脚类开始变大并且成为纯粹的植食性动物。

7、布拉法岳龙

学名:Adratiklit boulahfa

发现地:非洲,摩洛哥

生存年代:中侏罗世,距今1.65亿年前

体型数据:

岳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剑龙类恐龙,化石包括了颈椎、背椎、左肱骨等部分。

以前的化石显示剑龙类在侏罗纪至白垩纪的劳亚大陆较为常见,而且种类数量丰富,但是在冈瓦纳大陆极为罕见。尽管在澳大利亚、印度、马达加斯加岛、摩洛哥、巴西等地都发现了疑似剑龙类的化石,但是都无法确认。

岳龙的发现证明剑龙类很早就生活在冈瓦纳大陆之上,其被归入锐龙亚科(Dacentrurinae),此前古生物学家认为锐龙亚科仅仅生活在侏罗纪的欧洲。

6、伦氏铁翼龙

学名:Ferrodraco lentoni

发现地:大洋洲,澳大利亚,昆士兰州

生存年代:晚白垩世,距今9000万年前

体型数据:翼展4米

铁翼龙的化石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温顿组(Winton Formation)地层,是目前澳大利亚发现的最完整的翼龙化石,编号:AODF 876。

铁翼龙的头骨长度可达60厘米,嘴巴前段有角质的脊状突起,嘴中则长有尖长锋利的牙齿。

铁翼龙属于鸟掌翼龙科,其近亲在白垩纪时期的中国、巴西、欧洲等地也有发现。铁翼龙的发现表明一部分生活在大陆内部的鸟掌翼龙科动物比我们预想的生存时间还要长。

5、弗里克嵌征盗龙

学名:Notatesseraeraptor frickensis

发现地:欧洲,瑞士

生存年代:晚三叠世,距今2.09亿年前

体型数据:体长超过3米

嵌征盗龙的化石发现于瑞士,化石在2006年于格鲁哈尔德黏土层(Gruhalde clay)中被采集,化石保存了链接状态。有趣的是,嵌征盗龙的化石中结合了腔骨龙超科与双嵴龙科的特征,这也正是其学名的来源。

从化石上看,嵌征盗龙的模式标本属于一个未完全成年的个体,体长在2.6至3米之间。嵌征盗龙是一种凶猛而且敏捷的食肉恐龙,生活在三叠纪时期的欧洲。

4、郊狼暴龙

学名:Suskityrannus hazelae

发现地:北美洲,美国,新墨西哥州

生存年代:晚白垩世,距今9200万年前

体型数据:体长3米,体重40千克

郊狼暴龙的化石发现于美国新墨西哥州西部的阻尼盆地(Zuni Basin),这里曾经发现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古生物化石。郊狼暴龙的化石分为两个标本,化石编号为:MSM P4754和MSM P6178

在郊狼暴龙之后,大约距今8000万年前开始,大型暴龙类出现并且迅速占领了生物链最顶端,但是之前暴龙类化石却一直处于缺失状态,特别是在距今1亿年前至8000万年前之间的这段时间。

郊狼暴龙的发现恰恰填补了暴龙超科演化链条上的空缺,它的体型和身体结构刚好处于原始小型的暴龙超科与进步巨大的暴龙科之间,对于我们更好的弄清暴龙家族的演化有着重要意义。

3、安氏伊比利亚翼龙

学名:Iberodactylus andreui

发现地:欧洲,西班牙

生存年代:早白垩世,距今1.25亿年前

体型数据:翼展4米

伊比利亚翼龙的化石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业余古生物学家哈维尔·安德烈发现,化石发现于西班牙-阿拉贡-奥本以西1公里处。化石编号:MPZ-2014/1,直到2014年才被描述。

凭借着翼展4米的体型,伊比利亚翼龙成为伊比利亚半岛上发现的已知体型最大的翼龙。

古生物学家研究发现伊比利亚翼龙与中国新疆的哈密翼龙(Hamipterus)有诸多相似之处,于是将两者合并共同组成了一个演化分支——哈密翼龙科(Hamipteridae)。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早白垩世的伊比利亚半岛生物群与亚洲有着密切的关系。

2、前倾棘巴加达龙

学名:Bajadasaurus pronuspinax

发现地:南美洲,阿根廷

生存年代:早白垩世,距今1.4亿至1.34亿年前

体型数据:体长约9米,体重1吨

巴加达龙的化石于2013年发现于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北部的早白垩世地层,化石来自巴加达-科罗拉多组(Bajada Colorada Formation)。正模标本编号:MMCh-PV 75。

巴加达龙属于梁龙超科下的叉龙科(Dicraeosauridae),这是一类体型较小的梁龙类。巴加达龙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颈部分叉的神经棘,巴加达龙的颈椎神经棘依然形成了两道分叉,很长而且向前弯曲。我们并不知道巴加达龙造型如此诡异的神经棘有什么作用,但是其独特的造型在恐龙家族中却是独一无二的,相当的“杀马特”!


1、无畏噩兆龙

学名:Moros intrepidus

发现地:北美洲,美国,犹他州

生存年代:晚白垩世,距今9600万年前

体型数据:体长3米,体重78千克

无畏噩兆龙是一种小型的暴龙类,来自北美洲西部森诺曼阶的陆相沉积层中,其化石保留了几乎完整的右后肢,化石编号为:NCSM 33392。

根据组织学分析,古生物学家认为噩兆龙具备了中等的生长速度,类似于生活在侏罗纪时期的原始暴龙类,比如发现于中国的冠龙(Guanlong)。生活在晚白垩世的大型暴龙类,在相同的年龄,体型已经是噩兆龙的三倍,比如蛇发女怪龙(Gorgosaurus)。

噩兆龙的发现表明生活在北美洲的暴龙类在差不多1500万年前的时间内,体型一直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之内,直到土伦阶(Turonian,距今9390-8980万年前)的某一时刻,它们的体型突然增大,最终成为白垩纪头号掠食者!


作者:江氏小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