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在太空会发生基因突变,人类却没事,难道我们适应太空生活?

有的人很好奇为什么种子进入太空下来会发生可见的变化,但是人类进入太空后却相安无事。难道人类更加适应太空生活?实际上并非如此,进入太空的种子会被诱发进行基因突变或者变异,当种子被种植长大,开花结果后就会体现出突变后基因的性状,这个性状对于人类来说有好有坏。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把一堆西红柿的种子送上太空,那么每颗种子发生的基因突变可能都不相同,有的让西红柿变得越来越甜,但是个头却变小了。而有的个头非常大,但是不够甜。但也会出现那种既甜个头又大的西红柿,把这些种子挑选出来,也就意味着太空育种成功了。

我们要明确一点并非是所有上个太空的种子最后都能发生基因突变,也并非所有发生基因突变的种子,最后结出的果实都是又大又甜的,只能说一切都是随机的。最终得到人类需要的性状概率也是很小的,并不能说上过太空的种子就能结大果实。

太空中的环境比较特殊,任何生物没有特殊保护都很难在太空中生存下去。首先就是接近于绝对真空的环境,其次是没有地球磁场的保护,会不断的受到太阳辐射过来的高能粒子轰击,简单来说也就是辐射量增多,还有一点就是在太空中处于微重力的环境。恰好这些环境都可以提高基因发生突变的概率。我们的遗传基因是染色体上的DNA,每一次细胞分裂复制,或者基因表达进行逆转哭的时候,特别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你以为人类的宇航员就不害怕这样的环境吗?

进入太空穿戴宇航服不仅仅是为了提供正常呼吸的环境,还是可以防止太阳的辐射,尽量的去减少身体被辐射的量。因为辐射的多了,也会发生基因突变。实际上基因突变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即使生活在地球表面上,有地球的磁场进行保护,但也会发生基因突变。

地球上从三十多亿年前的简单单细胞生命,发展到今天有180多万个物种,这个发展进化的过程,本质的需求就是基因发生突变和变异,表现出现的性状有好有坏,适应环境的就被选择下来,而那些不适应环境的自然就会被淘汰。因此说人类上太空也是有发生基因突变的危险的。

例如在19年的上半年NASA宇航员史考特在国际太空站待了340天返回地球,同时把他和基因相同的双胞胎兄弟进行基因比对。最后的结果显示史考特“免疫系统和DNA修复功能”出现突变,是无法恢复的永久损伤。具体体现在下边几个方面:

1、宇航员的DNA中,端粒缩短的速度下降很快;

2、宇航员在太空中受到损伤的DNA,其中91.3%会恢复,但剩下的不会恢复变成永久损伤;

3、宇航员的视网膜神经厚度增加,这有助于在太空中保持好的视力;

所以说无论是什么生物进入到太空高辐射、零重力的环境都会受到影响,只不过人类进入太空会做好防护,而把植物送上太空密度就是为了让它们发生基因突变,所以没有防护。因此最后就体现出种子发生突变得到好的性状,宇航员上天后再下来不会有可见的变化。所以也不存在人类天生就适应外太空的说法。

文/杜若,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欢迎关注我们:科学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