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情深,古代春运也太“南”了!

今年春节是近8年最早的农历新年,比去年提前了11天。1月10日,我国正式进入“春运时间”。

“春运”一词最早出现于1980年的人民日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人员流动限制的放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乡外出务工、求学。诸多人群集中在春节期间返乡,形成了堪称“全球罕见的人口流动”的春运。

实际上,“春运”自古有之。古人们虽然因条件所限,不像现代人一样大规模在外工作打工,但是古代官员、在外经商的商人、在外游历的文人、外出谋生的人,也会争取赶在春节前回家团聚。

古人春节也放假

据宋史笔记《文昌杂录》记载,元日(春节)、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天庆节(正月初三)、上元节、天圣节(皇帝母亲生日那天)等也都放假,这么前后连起来,差不多这一个月都在放假。

唐朝虽然没有宋朝这么多假日,但也出台了不少人性化的政策,比如:父母住在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30天的定省假(不含旅程);父母在五百里外,每隔五年有15天的定省假。

清朝中期,春节和寒假的假期均延长至一个月。

如今,高铁、火车、飞机等越来越普遍成为出行者的首选交通工具。但在古代,即便有这些在我们现代人眼里看上去很宽松的假期,但是因为交通不发达,路况又差,碰上下雪天,更是泥泞难行,古人们千里迢迢回一次家,动辄耗费数月,实属不易。

古人春节怎么回家?

在陆路上,古人们主要使用的是牲畜和畜力车。但是骑马和马车在古代是一种身份象征,通常只有官员才有这个特权。一般的平民百姓只能骑驴,直至近代,驴和驴车都还是民间重要的交通工具,以至于摩托车大范围使用后,人们戏称之为“电驴”。而更穷的人们,就只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了。所以古时候,考生们进京赶考,往往要提前半年多就从家乡出发,如果有云南的考生要去京师,那一路上说起来都是泪啊。

水路方面,长江、黄河和京杭大运河是那时候的主要大动脉。李白乘船沿长江而下,写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绝对是夸张笔法。曾有较真的技术宅根据郦道元《水经注》中对白帝城和江陵之间的距离描述,计算帆船的大致时速,得出结论:就算日夜兼程,一路上不投宿不下船吃饭,也至少得三天。

由于回一趟老家是如此不易,因此古人们很多都赶不上除夕那天回到家,或者干脆就不回家了,只能用饱含乡愁的诗歌,倾诉思念亲人的愁闷。

路遥情深寄诗词

人日思归

[隋]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除夜作

[唐]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岁暮到家

[清]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这么一对比,

如今的我们真是幸福得冒泡。高铁、飞机已经让“天涯若比邻”成了现实,网络通讯业的发展让我们可以跟亲人朋友“随时随地通信息”。不过,那份诗意的乡愁和对亲人的牵挂,却是永恒不变的。

本文综合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中国气象科普、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