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四国掌握的核潜艇,他隐姓埋名30年,突破世界难题成功造出

核潜艇是潜艇中的一种类型,指以核反应堆为动力来源设计的潜艇,核潜艇作用包括攻击敌人军舰或潜艇、近岸保护、突破封锁、侦察和掩饰特种部队行动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水下幽灵”之称的潜艇在海战中的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据统计,盟国被击沉的运输船只,超过一半是纳粹德国潜艇所为。然而从严格意义上讲,常规潜艇并不是真正的“潜”艇,实际上它只是可以短时间在水下航行的水面舰只。常规潜艇在水面航行时可用柴油机作动力,在水下航行时则以蓄电池为动力,但蓄电池只能为在水下全速航行的潜艇提供不足 1小时的航行动力;超过时间,潜艇必须浮出水面利用柴油机为蓄电池充电,在反潜技术日益发达的现代战争中,浮出水面无异于自我暴露,给自身生存带来极大危机。

1946年,以海曼·乔治·里科弗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开始研究舰艇用原子能反应堆也就是后来潜艇上使用的压水反应堆。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核潜艇于1952年6月开工制造。此后,苏联,英国,法国相继造出了自己的核潜艇。

核潜艇和航母一起被称为决定海战胜负的战略性武器,在世界海军发展史上,核潜艇的诞生,是人类将高科技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的一个重要成果。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掌握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核威慑,国际上一些军事大国纷纷加强了核潜艇这一新型武器的研制工作。

1958年,作为国家最高机密的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这项“天字第一号”绝密工程选中了当时34岁的黄旭华,他成了最早研制核潜艇的29人之一。

黄旭华1924年2月24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田墘镇,黄旭华原本的志向是子承父业,从医救人。但在抗战期间,中国被日军战机轰炸的经历,让他萌生了学航空学造军舰用“科学”救国的想法。此后,他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1954年,黄旭华被调到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选送参加苏联援助中国的几型舰船的转让制造和仿制工作。

当时,研制核潜艇同研制原子弹一样,被列为国家最高机密。意味深长的是中国有关部门以"09"作为这项工程的代号。"09"当时是中国大陆城市火警的报警电话号码。

29岁的黄旭华接下此项重任难度可想而知,从1958年开始,黄旭华开始了自己隐姓埋名的30年人生。在这30年里,黄旭华再也没有回过广东老家,他的父母和亲人也不知道他在北京做什么,只能通过信箱和他保持联络,直到1987年,黄旭华才和自己的家人说明自己的工作,那个时候他的父亲已经去世。

在一开始,因为参研人员只参加过苏制常规潜艇的仿制工作,至于核潜艇是什么样的,谁都没见过。没有90厘米厚钢材的加工设备,潜艇专用的特殊钢板的研制工作也没有开始,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中国提出希望苏联帮助发展核潜艇。赫鲁晓夫非常傲慢地说:“你们的工业基础、技术水平根本搞不成核潜航……”当时主席不信邪,下指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中国为什么要造核潜艇?黄旭华解释道:“有一句话说‘要反对原子弹战争,你必须首先要拥有原子弹’。我还想补充一句:你有了原子弹,必须还要拥有核潜艇。”拥有核潜艇意味着面对核打击,可以有能力进行自卫反击。

核潜艇技术工艺极为复杂,涉及航海、导弹、计算机、核反应堆等几十个专业学科,黄旭华和团队一开始接到重任的时候,几乎一筹莫展。

直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才使解决了核动力问题,“09工程”才取得了进展。常规潜艇大部分时间的水面航行,大多采用线型设计,而核潜艇大部分时间在水下航行,为了尽量减少水对潜艇的阻力,必须采用水滴型设计,但这会使核潜艇的操纵性差一些。

△黄旭华和妻子

为了稳妥起见,美国采取了分三步走的办法,先是采用适合水面航行为主的常规线型,同时建造一艘常规动力水滴线型潜艇,摸索水滴型体的流体性能,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先进的水滴型核潜艇。

而黄旭华带领设计人员一头扎进综合性实验室,获得了几万个数据,终于解决了核潜艇的操纵性问题。于是我们的核潜艇外型设计三步并作一步,搞出了水滴型。

国外的技术封锁加大的研发的困难程度。某国为加强导弹发射时艇身的稳定性,专门设计了一节舱来安放一个重达65吨的大陀螺,水下空间异常珍贵,占用了潜艇的黄金空间。经过反复计算、分析、研究,通过调整核潜艇内设备布局,黄旭华团队解决了65吨大陀螺的问题,为潜艇节省了空间,而且摇摆角,纵倾角、偏航角、升沉都接近于零。

为了控制潜艇的重量,黄旭华想了个极其麻烦的办法,在船台入口处摆了个磅秤,凡是拿进拿出的设备和边角余料每天都要过称并记录在案。这样坚持了几年,潜艇下水做定重试潜时,重心和浮心完全在控制范围内。

1970年,花费了整整12年的努力,黄旭华和同事们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发射装置等技术。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1981年4月,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成功下水。两年四个月后,交付海军训练使用,加入海军战斗序列。

1988年,已经64岁高龄的黄旭华在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中,亲自上艇参与试验,成为当时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他认为在深潜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不正常的现象,自己可以协助马上采取措施,也方便获取到最直接的第一手实验数据,方便接下来的工作。

1988年下半年,中国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完成水下发射导弹试验,意味着中国真正具备了水下核反击能力。

中国能够打破了国外的封锁,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作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船体设计总负责人,第一代核潜艇形成完整战斗力的总设计师,黄旭华可以说功不可没。

“关键的核心技术买是买不来的,要是要不来的,求也求不来的,都得靠自己。”黄旭华

同样在1988年,在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深潜试验和水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后,黄旭华把接力棒传给了第二代核潜艇研制人员,此后致力于为核潜艇的研制献计献策,促进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作为核潜艇技术领域的带头人,黄旭华率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重点型号研制,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位、船舶设计大师两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首席技术专家两位、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1位、型号总设计师7位、型号副总设计师30余位。

中国的核潜艇发展离不开一批舍身为国的科学家,除了黄旭华之外,还有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等。这其中赵仁恺和彭士禄两人是核动力专家,他们负责核潜艇的核动力装置的制造 。 黄纬禄是火箭与导弹技术专家,他负责的是核潜艇武器、潜射导弹的研发。

左起赵仁恺 彭士禄 黄纬禄 黄旭华

他们在核潜艇的研发中实现了从零到一的伟大突破,他们构建成了中国核潜艇发展的伟大基石。

2013年,黄旭华的事迹开始慢慢曝光,大家才开始了解到这位可敬的科学家,2020年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船舶集团所属第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斩获了中国最高荣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黄旭华说,“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我和我的同事们,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让我们向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