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电影《误杀》有哪些精彩看点?

电影上映后,豆瓣分数稳定到了7分之多,真的令我十分吃惊!

质量差、结局糙,甚至有点东施效颦的电影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的分数?

我看到五分好评大多是这么说的:国产片中这样类型的电影能拍成这样,已经很难得了。就像是在说,我们村从来没有考出过大学生,今天有一个人考上了某某某三本大学,就应该庆祝。我并不是看不起或者贬低三本,我只是想说,在如今种种资源已经很容易配置的时代,拍出好电影是理所应当的,拍的烂!不应该!

恰饭的影评人们也好,水军也好,总之评分已经不再可靠了。大概关于这部电影的优点已经被别人说烂了,正如标题中所说,我主要讲一些缺点。这篇文章主要讲三点我对《误杀》的感受和认识,主要是电影品质、影片结局、和翻拍这个点。

一、质量差:拼凑悬疑,技法笨拙

柯汶利执导的《误杀》改编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为了客观的评价这部新片,我在互联网下载了印度版《误杀瞒天记》。当时看完的第一感受就是:国产《误杀》终究也只能是个翻拍,但绝对翻不了身。

具体来讲,要牵扯到导演和编辑二人。在剧情的设定上,很零散!这种零散不是视觉感官上的,而是思维和底层逻辑上的凌乱,作为一个普通的观影者来说,看懂这部电影(当然除了结局)应该不成问题,包括片子中的悬疑设定等等,但问题是看不出那种畅快淋漓的舒爽感。这就是底层逻辑不清楚,带给观众最直接的感受,正所谓逻辑层面的拼凑悬疑。

另一点的在电影语言的运用上,我是特别喜欢关注短片创作的一个人。《新片场》每年上了编辑推荐的短片,我几乎是一个不落下的看,恰巧的是《误杀》给了我一种看《新片场》短片的感觉。有一种浓重的大学生创作影视的痕迹,主要体现在那些看似炫酷的剪辑和运动镜头。在我看来,悬疑或者犯罪类电影中,悬疑味道最终的往往是一些构图精巧的固定镜头,导演往往愿意花时间琢磨如何调度或者构图,把应该呈现的放给观众看,几乎不搞花里胡哨的东西。《误杀》不一样,这部电影的技法略显笨拙。

二、 结局糙:审查不是借口,自首莫名其妙

关于影片的结局,我想没有过多讨论的东西,每一个观影者都心知肚明。

我是17号那天的晚上去电影院看的,电影结束后,7号厅里亮起了灯光,在我旁边做的男生站起身来,边穿衣服边和女朋友讲“要是听你的今晚不看这个就好了,这结局真是莫名其妙!”。大概女生比较懂事,回了一句“没事,我觉得还好吧!导演也是没办法。”

当晚下着雪,我出来的时候寒风凛凛,仰起头,雪花就会飘进嘴巴里!我想着那位姑娘讲的话“……导演也是没办法。”我觉得不是,在中国有电影的历史上,诸如此类的电影多的数不胜数,但是成功的电影绝不会用这样一种借口,去糊弄自己的观众。这种行为,是没有基本职业素养的导演才会做的事。只因为,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选择。

三、翻拍:现实版东施效颦

印度版《误杀瞒天记》差评率3%,整体评分8.5,6万多人参与评分;《误杀》差评率6%,整体评分7.6,30万人参与评分。

但从数据来看,《误杀瞒天记》已经完败《误杀》,这种不负责任的翻拍,讲的极端一些就是浪费资源,商业卷钱。相比前作的剧情设计,后者生拼硬凑,最多也只能算是一部东施效颦的电影。

《误杀》的品质并不高,个人不推荐去看。导演以及主创团队,就拍摄技法和剧情设计上,尤其是电影元素去表达电影主题,还有极大的进步空间。与其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不如在自己家中看原版作品《误杀瞒天记》。感受真正的误杀,会给人怎样一种精彩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