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人类不断追寻最终真理都没成功,最终真理真的存在吗?

寻求最终的真理

人类对终极问题的思考由来已久,比如:最常见的三问:“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到哪里去?”,再比如:古希腊哲学家们很早就开始思考“万物的本源到底是什么?”,著名的科学和哲学之父泰勒斯就是被认为第一思考这个问题的人,他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水。

在泰勒斯开启了这一切讨论之后,许许多多的学者参与了这次讨论,比如:毕达哥拉斯就提出万物的本源是数。意思是说,我们可以用数来描述万物,一个,两个,三个……

虽然不准确,但你会发现,毕达哥拉斯已经开始用抽象的思维在思考万物本源的问题,而不是仅仅讨论具体的某个事物。

在古希腊时期,这些讨论都被统归为“爱智慧”的这个学科,当然这是古希腊语的意思,如果翻译成我们如今的话术,其实就是哲学。不过,当时的哲学实际上分为两个主要的流派,一个叫做自然哲学,一个叫做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其实就是追求极致的抽象思维,在这个演化路径上有两座高峰,第一座高峰是以苏格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首的,第二座高峰则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

而自然哲学呢?我们都知道牛顿,牛顿的代表作其实就叫做《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当中就有“自然哲学”,实际上,在牛顿时代,还没有科学的概念,这一类的研究同归到了自然哲学,或者我们还可以说自然哲学是科学的前身。

无论是形而上学还是自然哲学,本质上都是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追求最终的真理。

科学的高峰

形而上学的两座高峰是哲学史上的高光时刻,但是你会发现,他们距离最终真理还是太远,甚至站在两座高峰上,你都看不到“最终真理”的痕迹。

那你可能要问了,自然哲学或者说科学呢?

其实科学是一门很奇葩的学问,它是完全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属性。就说科学的高峰在哪?

你可能会想到牛顿或者爱因斯坦。

但是你要知道的是,如今的物理学家远比他们知道得多得多。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说,科学的高峰就是现在,而且明天比今天知道得更多。别的学科的权威是用来崇敬的,但科学的权威是用来打倒的。所以,科学其实一直在试图逼近最终的真理。

所以,某种程度上说,作为人类文明比较新进的成员,科学逼近甚至直达真理的概率是比较高的。但是当科学家努力去做到这些时,又发现了事情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最终真理存在吗?

在这条路径上,牛顿就被打到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可以把他的理论兼容进来,并且描述的尺度比他的理论要大得多。

但你真的以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可以笑到最后?实际上,它们最后的真理还远得很,说白了它们最终也会像牛顿理论一样,被新的理论兼容,成为一个有“边界”的理论。而那个时候,新的理论所能描述的尺度会远比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更大。

看起来科学好像蒸蒸日上?似乎可以逼近真理?

其实随着科学家对于最终真理的追求,他们其实越是心虚的。为什么呢?

因为科学家猛然发现,每当我们多往前进一步,每当我们拓宽一点知识边界,每当我们多知道一些,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远比我们原来想象的得多。

我们来举个例子,人类花了几千年一直在观测天文学现象,在中国就有最全的天文观测记录。但是随着20世纪,广义相对论的出现,促使宇宙学开始发展,使得科学家发现宇宙中竟然存在着许多我们看不到的物质,当科学家结合观测拿笔仔细一算,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些不可见的物质才是宇宙的主流,占据了宇宙总物质的95%以上。而我们原来看到的仅仅占据了宇宙总量的不到5%。

我们至今都搞不清楚暗物质和暗能量到底是什么?它们就是游离于现有理论之外的存在。

所以,在20世纪,就有科学家在质疑是不是存在最终的真理?

在科学界,有一些大神是坚信绝对真理的存在,这当中就有牛顿、爱因斯坦等人,他们相信人类最终可以逼近这个真理。

但是还有一派人认为绝对真理是达不到的,他们的理论很充分。我们就拿量子力学来说,如果你想同时知道一个电子的动量信息和位置信息是万万做不到的,这完全却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观测手段观测电子,你只能测准一样,这也被我们称为测不准原理。

而我们之所以观测不到暗物质和暗能量,某种程度上也是受限于现有的观测手段。因此,我们发现,你所看到的世界,本质上是你用什么样的观测手段所决定的。那你可能会说,可不可以穷尽观测手段呢?

但你不要忘了,观测本身也会影响被观测的对象,同时真的可以穷尽观测吗?其实这个也要打个问号。

因此,最终的真理是否存在,我们如今真的无法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