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中,被解除职务的莫德尔,为什么仅用4个月晋升为元帅?

如果说苏德战场上苏联一方最出名的战将是谁,那一定是朱可夫,他像“救火队员”一样奔波于各个城市,解除危机、化险为夷;如果说德国一方有谁也能堪当大任的,一定是莫德尔,尤其是战争后期,他几乎可以称之为“东线司令官”了。

1943年7月,库尔斯克会战失败后,莫德尔带领部队后撤200公里,尽管给苏军造成47万人的损失,但第9集团军也损失了10万人。此时面对苏军的凌厉攻势,德军的防线千疮百孔,莫德尔只得违令一退再退。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一纸命令,他被解职了。

反观这段历史,莫德尔尽管一路撤退,但基本保证了防线平移后撤,没有给苏军穿插、围歼的机会,从战术角度讲,是合理、完美的。然而,德军最高统帅部却不这么看,他们认为撤退是轻率的,甚至是违抗命令,自行其是,于是解他的职务,转入预备役。

11月5日,莫德尔回到了德累斯顿的家,终于可以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了。但他一直耿耿于怀的是,“预备役指挥官”在德军传统里,意味着“已经退休了”,对于好战的莫德尔,不能不说是一种折磨,整天度日如年。

3个月的“假期”,让赋闲在家的莫德尔极不适应,关注着东线战局成为他每天的“必修课”,他渴望战争。机会来了,苏军发动了解除列宁格勒围困的战役,北方集团军群承受巨大压力,部队要求撤退,遭到德军统帅部的拒绝,并由莫德尔接替指挥。

赶赴前线的莫德尔,依然是骂骂咧咧、粗话连篇,他命令禁止撤退,坚守防线。对于“新来乍到”的指挥官,北方集团军群的将领们既不服气,又在感情上不愿接受他,但莫德尔似乎不在意这些,不断地在各部队奔走,并组织反冲锋。

在他的严令下,德军的战斗素养被激发了出来,发疯似地进行抵抗,将苏军的攻势阻滞下来,形成僵持。但莫德尔十分清楚,现在这一切都是暂时的,苏军更犀利的攻势还在后面,如果提出撤退,他可能会被再次解除职务,该怎么办?

“狡猾的”莫德尔想到了“诱敌深入”的战术。他解释到,部队后撤,与苏军脱离接触,然后集中兵力突然反击,不但可以恢复战线,还能歼灭对手有生力量。这个想法得到最高统帅部的同意,并且很欣赏这种“进攻性的策略”。

其实,这是莫德尔为撤退找的“托辞”。他的真正目的还是将“破损的”德军带到相对安全的地方,保存仅有的力量。于是,20万人的部队开始后撤,为体现进攻,他多次命令主动出击,尽管损失1万人,但拯救了整个北方集团军群。

莫德尔得到官兵们认可,晋升为陆军元帅。

1944年3月,北方集团军群从极端不利的战局中摆脱出来,莫德尔功不可没,他成为德军中最年轻的陆军元帅,达到了其军事生涯的最高峰。从上校到元帅,莫德尔用了6年,尽管晋升时间不是最快的,但获取元帅衔是顺理成章的。

北方刚刚“消停下来”,南方又出现了大的危机。苏军4个方面军200多万人的部队,突破了乌克兰的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的防线,2个集团军群中66个师被击溃,10个师被围歼,被完全驱逐出苏联领土,德军在东线面临着全线崩溃。

德军统帅部将失败的责任归咎于曼施坦因等人,变相解除了他的职务,并将两个集团军群分别改为南、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莫德尔接任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这样的任命,预示着德国国防军“容克军团”彻底失宠。

莫德尔到任后,立刻着手解救被苏军围困的第1装甲集团军,经过14天的努力,20万德军冲出包围圈,并与接应部队相互配合,经过260公里的长途行军,脱离了危险。这件事成为朱可夫日后遭到批判的内容之一。

1944年6月,随着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成功,解放欧洲的战役打响。在东线的苏军也在积蓄力量后,开始向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发起了反攻。此时的德军可谓是江河日下,中央集团军群只有不到60万人,却要防守着长达1000多公里的战线。

苏军24000门大炮进行了2小时的炮火准备,166个师分三路突击,将7万德军围了起来,原定8天完成的任务,提前了4天。德军最高统帅部又指示莫德尔接替中央集团军群指挥,一个人指挥两个集团军群,这在德军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然而,莫德尔的防御战术,在朱可夫面前不灵了。

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莫德尔深知中央集团军群很难大有作为,他要做的就是撤退,保存实力,直至到达苏军补给的极限位置,并在撤退中,以“攻对攻”的战术,迟缓苏军的追击。当他曾经的老部队第9集团军被围困时,莫德尔竭尽所能地派兵支援。

但在苏军全方位的打击下,增援部队只解救出1万多官兵,也就是说第9集团军已经不复存在了。面对苏军的进攻,莫德尔依然采取“弹性防御”战术,一旦有苏军突入,就会以攻对攻的反冲锋,打乱对手追击节奏,从而加强战线防御。

可是,经过多次交锋,朱可夫已经吸取了经验教训,他不再进行战术侦察,直接发起全面进攻,“弹性防御”失去了“弹性”,并且对其身后的道路或者退路进行破坏性轰炸,迟滞德军撤退的速度,从而完成包围、歼灭的任务。

现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机动性比苏军差了很远。莫德尔不得不面对一次次包围、突围、再包围的局面,短短35天撤退700公里,28个师被击溃,伤亡54万人。德军最高统帅部命令进攻,莫德尔也不予理会,指挥部队逐次撤退,缩短防线。

事后看,莫德尔的做法是正确的。中央集团军群撤出苏联国土,在波兰华沙附近建立了新防线。当然,苏军也到达了他们发起战役的极限,急需后勤的补充。于是,双方的搏杀暂时告一段落,都在为下一次进攻或防守而准备。

8月17日,莫德尔被紧急调往法国担任西线德军总司令。原来自“7.20事件”后,一批参与谋反的德军将领被解决,其中就包括原西线总司令。他虽然对这项任命毫无准备,但却反映了德国高层对他信任。这让莫德尔很受用,并且跃跃欲试。

从苏德战争后期来看,莫德尔总是出现在德军最危急的时刻,他就像朱可夫一样,成为“救火队员”。尽管他粗话连篇、粗鲁的毛病饱受德军官兵们的争议,但有他在,混乱的局面能得到控制,活下去的希望更大,是人们不争的事实。

大家认为呢?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的救火队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