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海内外几千万粉丝的李子柒,被质疑的真实,到底长什么样?

若说今年民间对于谁该上春晚的话题讨论度最高的,非当下的“中国第一网红”——视频博主李子柒莫属了。

作为东方美食视频博主,她拥有微博粉丝2172万、B站粉丝304万、抖音粉丝超过3000万、微信公众号文章也是篇篇10万+,在Youtube频道订阅者也是超过了746万。

而她在国外的影响力,就数量而言,堪比半个CNN、一大半个BBC、一个FOX……两个CBS,作为一个自媒体人,李子柒绝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超级网红。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外媒平台上公开的美食视频并没有额外加入外文字幕,这就意味着李子柒仅仅是用镜头就俘获了大批外国友人的心。

究竟是什么样的神作,竟取得这样的成绩?

用李子柒自己的话来说,不过是“柴火的温度,奶奶煮的清粥,田边的野鹤,还有地窖的老酒”罢了。

是农村的贫穷落后还是东方美食文化?

有人说,乡野间的生活并没有李子柒拍的那么美好,那也不是真实的生活状态。

更何况,如此片面的内容,怎么能成为中国的文化输出呢?

当然,无论是田园还是农耕,都不能全面地展示今天的中国,但我们不能否认中国在过去的数千年时间中都以农耕文明为主,也正是以此为基础,才沉淀了千年来颠扑不破的华夏文明。

尽管不全面,但柴米油盐酱醋茶依旧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流。

一双筷子,一个茶盏,处处皆是文化。小到一道菜的刀工火候、调味摆盘,大到八大菜系、百般风味,就像《舌尖上的中国》,每一个细节和步骤都值得细细品味。

孔夫子曾说:“不时,不食”,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也说要“食岁谷”。区别于西方科学严谨的食物制作规范,东方的饮食显得更随意。

同一道菜会随着时间、地点和人物的不同而产生差别。而更重要的是,中国的食物首先讲“气”,其次才是“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令菜。

只有生长成熟符合当季的食物才能得天地精气。此外,用餐之人的身份和用餐环境等因素都会使得一道菜有不同做法。

正所谓药食同源,传承了千年的中医亦是如此。中医从来都是针对不同体质、不同症状、不同程度给予不同的处方,而不似西药,无论病症轻重如何,都靠一个方程式。

也正是这份用心和灵性,使得中国菜品的风格、口味灵活多变。而李子柒遵从的,便是这“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的传统:

三月桃花开了,采来酿桃花酒,忆芳时年华。四月枇杷成熟,酿枇杷酒,清香甘甜。五月樱桃成熟季,开始酿樱桃酒、煨樱桃酱、烘樱桃干、调制樱桃青柠饮,约三五好友小酌。到了七月七巧节,用紫薯做七巧饼,乞智慧巧艺。八月中秋节,做苏式鲜肉月饼,饮酒赏月。九月酿桂花酒,馥郁芬芳。十月红通通的柿子掉满墙,却不能贪嘴。

入冬便腌起了腊肉、香肠和鱼鲞,整个院子里挂了满满当当……

如此种种,在我们看来是闲来无事可学的技能,而对李子柒而言却是求生本能。

亦如这些美好,在我们看来或为一场场精心策划的表演,而在千年前的岁月中,却是祖辈们再平淡不过的日常。

因为自然,所以美。

举个例子来说,几千年前,我们的先祖们就学会了将新鲜的牛奶和煮烂的糯米混合在一起,再将这种糯米奶糊埋在雪地中降温,待其凝固成型,这不就是今天糯米糍的前身?皑皑白雪中藏有如此美味,多美的意境。

还有一道梅花汤饼,是将梅花洗净切末,取檀香煎汁,和梅花粉、面粉拌均,擀成面皮,再用梅花模子在面皮上凿出一朵朵梅花形的薄片,最后投入鸡汤中煮熟。或许你不太喜欢檀香的味道,但那份梅花和面的清雅也足够令人充满食欲了。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汤绽梅:十月以后,用竹刀取即将开放的梅蕊,蘸取蜜蜡,放入蜂蜜罐。待到夏月,在茶盏中用热水浸泡,花蕊逐渐绽放并吐露幽香,令人喜爱。

槐叶淘:盛夏时采高处青槐叶,捣汁和面成细条。入水煮熟,浸冷水,捞出用酱醋浇拌,清凉爽口,诗人杜甫赞曰“经齿冷于雪”。

蟹酿橙:取黄熟大橙子去顶(呈菊花状)去肉,留些许汁液,填入蟹肉,再将顶盖上,放入盆中用酒醋水蒸熟,再加醋、盐拌食。有酒,有菊,有橙,有蟹,岂不美哉。

粗简的饭食,因文人而变得雅致有趣。雨雪风霜,花草果木,皆可入食。酒有花酿,茶可雪烹,简单而温暖。

在我们感叹自己何时能够掌控生活的时候,李子柒已然看到了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在我们幻想着拥有财富自由的时候,李子柒已经有了整个世界。

除了变着花样给奶奶做好吃的,骑马、耕犁、刺绣、染匠、造纸、养殖、建屋搭院简直没有李子柒不会的。

或许,最打动人心的,不是李子柒视频中营造出的古典美,而是她那份执着、坚持和对生活的热爱。无论是蜀绣,是笔墨纸砚,还是一碗正宗的兰州拉面,哪一样不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千百次的练习?若非热爱,还有什么能令她如此坚持?

相比于现代生活,传统的东西显得缓慢、笨拙,甚至冗余。可为什么它们历经千年依旧存在?为什么我们还要说传承沿袭?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说说另一件事。

对国学略懂的小伙伴们对于《周礼》一定不陌生,它是儒学经典,更是周朝的治国之本。

《周礼》分为六典:天官负责宫廷,地官负责民政,春官负责宗族,夏官负责军事,秋官负责刑法,而最后一个冬官负责的却是营造,即《考工记》。

这就犹如在一场国家高层会议中,位列的除了掌管国家政治、经济等命脉的首脑外,还有一位造车建房的木匠。

这些伐木铸造、制革织染的民间手艺,如何能与其他美轮美奂的高头讲章并列呢?

因为吃穿住行——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才是文化的源头。从木工到乐器,从花农到花中四君子,从街头民谣到诗词歌赋,从盛饭装水的陶罐到今天的陶瓷艺术,这些都是文化生长沿袭的足迹。

我们羡慕李子柒,却不必变成她

罗曼罗兰说: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所以,只是看着李子柒,就能感觉到生活原来这么美好,不是吗?

李子柒镜头下的田园牧歌着实令人心生向往,但我们都知道,那都是生活中的高光时刻,而背后的艰辛和伤痛都被李子柒默默腌渍了起来,连同她的过往。

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能力和机会成为下一个李子柒,但我们对“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的生活依旧迷恋。

迷恋的到底是什么呢?

看李子柒转手一个蒲团,转身一个衣架,就连吃剩的葡萄皮都能被她用来做了一条仙气十足的长裙……我们羡慕的,是她在真正地创造自己的生活。

即使没有金钱和网络,她一样能从竹林和菜圃中生活得有滋有味。而我们的吃穿用度,哪个不是在被迫接受?

我们羡慕李子柒,却不必变成她。

相比于幻想着“采菊东篱下”的田园生活,或许我们可以选择退出外卖软件,静下心来享受一次做饭的乐趣,哪怕并不好吃;

相比于质疑这个女孩是否真的什么都会,或许我们可以选择将目光移除那块小方屏幕,去用心感受生活中那些久违的感动,就像李子柒一样,明白对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并且尽全力守护它。

而我们在表达内心对这种有温度的生活的热爱时,可以恬淡,可以热烈,可以唯美,也可以豪放。

浮生有梦三千场,穷尽千里诗酒荒,徒把理想倾倒,不如早还乡。

当我们赌上所有的力气与勇敢,去做充满期待和热爱的事情,并不遗余力地完成它,这本就是此生中最美的事了吧。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公众号: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