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更换元号的背后:现代时间观念与古代计时系统的矛盾

2019年4月1日,在愚人节这一天,日本政府公布了新元号:令和。

新元号将于2019年5月1日实施。据日本官方解释,新元号出自日本古代典籍《万叶集》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令”是好的意思,“和”则代表安祥。

元号的起源

对日本人而言,新元号代表一个新的时代、一个新的计时系统,以及新的时间观念。

日本的元号制度,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其实就是模仿汉朝的年号制度。日本以前很尊重中国的“知识产权”,延用了中国“年号”的叫法,直到明治时代才改称元号。

古时的日本年号系统很混乱,有时候天皇交替不一定改年号,新天皇会沿用老天皇的年号;有时候天皇任内也可能更改好几次年号。所以年号的使用时段和天皇在位时间并非一一对应。

到了明治时代,日本开始采用“一世一元”制,即只有在天皇交替时才会改元,天皇在任内不改元。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某一年号的起止实质上就等同天皇的在位时间。从此之后,“年号”的说法逐渐被“元号”取代。

明治之后,日本的改元如下:

1912年,明治改大正;

1926年,大正改昭和;

1989年,昭和改平成;

2019年,平成改令和。

改元本来是古代制度,古代人不用精确地管理时间,也没有精确管理时间的能力和需求,所以改元并不会对社会构成冲击。可是现代人对于时间的管理比古代人精细得多,而且在很多场合要求计时系统分毫不差,所以明治时代之后,进入现代社会的日本人,每次改元都会面临时间计算的矛盾。

第一次改元的问题

明治改大正,是日本实现工业化后第一次天皇交替。由于以前没有一世一元制度,所以日本政府没有预想到何时确定新元号。日本政府是在明治天皇重病时才意识到:如果等到天皇过世才开始设计元号,新、旧元号之间会有空窗期。

为了防止时间混乱,日本政府在明治天皇过世的前几天紧急找来五名汉学专家,专门研究新元号。这些专家提出了六个备选元号,然后由首相选出三个交给枢密院,最后决定新元号叫大正。

新元号出来后,日本政府又发现元号的切换时间也是个大问题。当初决定采用一世一元制时,大家并没有考虑到切换元号的精确时间。

老制度规定老天皇过世的当天,新天皇即位后立刻改元。由于这一天存在两个天皇,所以切换元号时,会出现同一天当中有两种元号的日期记载:前半天是旧元号,后半天是新元号。

由于现代人的时间管理非常严密,所以这可能会造成日期记载的混乱。不过当时的日本政府忙得焦头烂额,并没有精力处理这个问题,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1912年7月30日在日本历史中既是明治45年7月30日,也是大正元年7月30日。

改元造成的混乱

严格来说,日本天皇的称号和元号是不同的概念。日本历史中天皇的名称都是后人追加的,而且以前的天皇可能用过好几个元号,所以古代的元号并不适合当天皇的称号。

当日本采用一世一元制后,每个天皇只会有一个元号,这个元号等同天皇在位期间的唯一称呼,所以适合成为天皇的称号。例如“明治天皇”就是使用“明治”元号的天皇过世后得到的称号。

在大正时代,大正天皇在位的最后五年间因病无法正常执行公务,所以天皇的公务实质上是由裕仁亲王(之后的昭和天皇)代行国政。有了前车之鉴,那一次改元问题早早就提上了议程,主管皇宫事务的宫内省,日本内阁官房总务课各自开始研究新元号方案。

宫内省一口气提出了三十多种新元号,然后剔除掉中国、韩国、越南等中华文化圈用过的年号,加上要表达国家的理想、易读易写等原则,最终把备选元号数量降到了三个。日本内阁官房总务课想出了五种新元号。一切商量妥当后,由日本首相从这八个元号方案中选出三个备用。

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过世,日本内阁将三个备选元号交给枢密院,最后决定新元号为昭和。

昭和天皇即位后发表的诏书中提到:从大正15年12月25日开始是昭和元年。意思是“昭和元年是从1926年12月25日这一天开始算”,也可以解释成“大正元号只用到1926年12月24日。”不过昭和元号是12月25日上午才确定,所以当天印刷较早的报纸上还用的是大正元号。

《元号法》实施

二战之前,日本元号制度的法理基础是《皇室典范》和《登极令》。二战结束后,这两个法令被废止,从此之后,元号制度失去了法理基础。由于昭和天皇在位时间长,没有改元的需求,所以大家并没有留意到这个问题。一直到1975年,日本国会才发现这个法律漏洞,为了纠正元号系统的缺陷,日本国会在1979年通过了《元号法》。

《元号法》通过后,日本政府给出了一整套改变元号的实施办法,改变元号的流程分三步:

首先,首相委托专家学者研究新元号,专家学者各自提出二到五种备选元号,然后说明元号的意义及相关文献的出处。新元号必须符合国民期待、由两个汉字构成、易读易写、不与之前的元号重复。

其次,专家提出元号后,内阁要达成一个初步协议,然后向众议院及参议院的正副议长征询意见,形成一个草案。

最后,由内阁阁议决定元号。

《元号法》通过时,昭和天皇已经80岁了,日本政府立刻启动了改变元号的实施方案。1988年9月,昭和天皇病重,当时的日本政府已经有相当多的备选元号,而且给出了一个避免元号切换产生时间换算问题的预案。

如果昭和天皇在年底前去世,新元号就从新的一年的元旦开始实施,这是考量到当初昭和元年是从12月25日开始,只有短短的一个星期而已,这样的计时方法太低效,而且不够庄重。最终,昭和天皇撑到了1989年1月7日去世,日本政府为了不让日期记载方式发生混乱,决定在昭和天皇过世的第二天实施新元号。

明治、大正、昭和、平成,四个元号更替全部是因为天皇过世。当时因为要顾虑重病的天皇以及社会影响,所以改元议题只能在政府内部讨论,然后要等天皇过世后才走个形式公布新元号。

可是由于元号是日本计时系统之一,元号的切换时间又受到不确定的生死影响,这对重视精确时间的现代社会而言是不可忽视的大问题。所以每次改元都是一次别扭的“手表对时”事件,不过,此次平成到令和的过渡有望避免时间的冲突。

平成到令和的过渡

2019年的改元并非天皇去世,而是主动让位,改元过程不受制于无法预测的天皇去世时间,所以日本政府可以事前向社会公布时间表,在天皇禅让仪式之前先公布新元号,让人们有充分时间切换元号。

自打日本采用一世一元制后,过去的三次改元都对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2019年的改元方式由于可以让社会早一步准备,所以减少了改元对现代社会的冲击。日本人也不用面对天皇生死的敏感问题,避免了全民哀悼,所以他们这次可以轻松面对新元号的到来。

但不得不说,既接受公时制,又不放弃元号制,日本的双轨计时系统太过臃肿,对于务求精简和效率的现代社会而言是一个消极影响,要想消除每次改元造成的影响,他们恐怕得仔细考虑一下坚持双轨制时间系统的必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