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结束后,德国为什么耍无赖,撕毁《凡尔赛和约》?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莫德尔在战争中显露出职业军人的特点,执行命令坚决,不惧死亡、勇往直前,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因为表现优异,短短4年他从少尉晋升为上尉,在德军总参谋部工作,可谓是前途似锦,大有可为。

然而,1918年战争结束,这对喜欢战争的莫德尔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更让他觉得前途渺茫的是,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战败后的德国只能保留10万陆军,有战功但没有权势的莫德尔,该何去何从呢?

好在“贵人相助”,莫德尔留在了军队,潜心研究战术。

原来,当初“慧眼识珠”,将莫德尔调往德军总参谋部的冯.希科特将军,成为战后德国陆军总司令,自然不会让这个“好战分子”离开军队。于是,他十分幸运地成为4千名军官中的一员,但战败后的德国一片混乱,莫德尔也没有闲着。

一是,加入自由军团,维护地方平安。战败后德皇军队解散,军人们自发加入了“哈克陶自由军团”,成为魏玛共和国镇压各方势力的准军事组织。这个时候的莫德尔并没有太明确的政治倾向,属于盲从、随波逐流的替政府维持秩序。

二是,兼任部队教官,研究罗斯贝格的军事理论。作为莫德尔在一战期间的老上级,他是一位有影响的防御专家,其倡导的“弹性防御”和区域防守理论,给莫德尔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他还多次参加罗斯贝格组织的军事演习。

可以说,罗斯贝格是莫德尔的“启蒙老师”。但是真正形成莫德尔防御理论的,是其担任部队教官期间,为了教授战术和教学的需要,他深入研究和创新了“老上级”的军事理论,并发表相关论文,引起军界广泛关注,名噪一时。

可喜的是,莫德尔结婚了。妻子赫芮塔·胡伊森出生于上流社会,知书达理,尽管莫德尔对下属粗话连篇、恶语相加,但对妻子却十分的尊重。而胡伊森也是他的贤内助,经常邀请被丈夫训斥的下级军官到家中做客,缓和了许多矛盾。

同时,善于社交的莫德尔夫人,经常在家里宴请军界和政界的朋友。不久,莫德尔调任柏林国防部,分管部队的组织和训练,这都与他们夫妻二人的人缘好,有很大关系。职务的调整,让莫德尔进入了军界高层,为以后的仕途打下了坚实基础。

国防部的经历,让莫德尔见多识广,但不参与政治。

1922年,已是少校的莫德尔,在国防部的工作紧张而充实。有着丰富一线战斗经验和多年的参谋功底,让他在这里如鱼得水。更让他高兴的是,他开始从全世界的角度审视军事变革,以及军队技术发展的方向。

首先,跟随军事代表团秘密前往苏联考察。根据一战后苏、德两国签订的《拉巴洛条约》(实际是“反凡尔赛同盟”),德军代表们参观了苏军师一级单位的武器装备、坦克学校、飞行学校等等,双方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和学习。

由于《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德国在军事上的发展,尤其是武器装备的革新方面,几乎为零。这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让莫德尔受益匪浅,不仅对苏联的武器技术有了全面了解,而且也开始思考坦克、飞机在未来战争的作用,以及新的战术理论。

其次,通过组织部队训练,了解新装备、新技术。在国防部工作的10年间,让莫德尔成为新装备的推广大师,他重视装甲部队的联合作战效能,并通过军演,帮助部队测试新装备,消化新技术,这些经历让他成为资深的装甲作战专家。

更为重要的是,莫德尔在无形之中,完成了从基层军官到作战参谋,再到更高一级指挥员应该经历的一切。可以说是,履历清晰而丰富,完全符合德军军官团的要求。1932年,他晋升为中校,按照军官团的培养目标,需要下部队锻炼一下。

1933年的德国,已经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按照国防部的要求,10万人的陆军要扩编成30万人,莫德尔担任步兵营营长的主要工作就是训练新兵,他干得热火朝天,但却要求属下军官不要疯狂地参与政治,军人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在莫德尔看来,不管是谁上台,能有仗打,他都喜欢。

秘密扩军的好处就是,莫德尔的步兵营直接升格为团级单位,他也晋升为上校。直到1935年,德国悍然撕毁《凡尔赛和约》,德军面临着全面扩军,提高武器研发力度的关键时刻,他再次被调回陆军总参谋部,负责军备技术方面的问题。

这个职务对莫德尔来说,是个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他广泛地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结合自己的心得,开始痴迷于对武器的创新。尤其是主张增加装甲部队在陆军中的比例,极力赞成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等人以机械化部队为攻击核心的理论。

更让他受益匪浅的是,西班牙内战期间,莫德尔秘密前往前线,观摩和实地检验德军装甲部队空地协同作战的效果,并担任了一段时间的指挥官。换句话说,西班牙内战就是德军的“演武场”,莫德尔就是这场演练的“裁判员”。

1938年,莫德尔晋升为少将,凭借良好的人际关系,他参与了属于高级机密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修订。眼看着有仗可打,此时的莫德尔更希望去带兵打仗。说来也巧,总参谋部改组,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到第4军任参谋长。

与他风风火火、精力旺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支老部队在其军长的带领下,死气沉沉、毫无生机。不过,向来粗鲁、爱训斥部下的毛病发挥了作用,在一片骂声中,军官们开始行动起来,带领士兵们投入到军事训练中,部队很快有所改观。

但让他失望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竟然是以不流血的方式解决了,要知道,莫德尔为了“初战必胜”,投入了很多精力,甚至亲自化装侦察边境。意外的是,这样的胜利来得轻易而举,士兵们开始反感其严苛的训练,不满情绪蔓延起来。

就在他郁闷、焦急的时候,“闪击”波兰的命令传达到了第4 军。这让莫德尔再次“满血复活”,恶语相加、粗话连篇的声音再次充斥着军营,每天带领部队积极做着战前准备和训练,他太渴望战争了,这是职业军人的通病。

对他而言,不会过多关注政治,也不考虑正义与非正义,以上战场作为最大的乐趣。因此,当莫尔德夫人问他:“波兰的问题很难解决,该怎么办?”他回答:“那就占领那里。”这些话,充分说明他是个典型的“好战分子”,毫无罪恶感。

大家认为呢?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的救火队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