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紫芝醉落魄【重午日过石熙明,出侍儿鸳鸯】一词如何解释?

先看原词。

醉落魄(重午日过石熙明,出侍儿鸳鸯)

宋·周紫芝

薰风池阁。小红桥下荷花薄。沙平水浅山如削。水上鸳鸯,何处风吹落。

今朝端午新梳掠。锦丝围腕花柔弱。人生只有尊前乐。前度刘郎,莫负重来约。

该词解析。

一、解题

1、先说词牌

这首词,词牌为《醉落魄》,即《一斛珠》;又名《怨春风》、《章台月》、《梅梢雪》;《宋史·乐志》有《一斛夜明珠》,亦即此调,原为唐代教坊曲名。

此调出自唐玄宗(李隆基)梅妃故事。

唐玄宗开元(公元713年~公元741年)中,福建莆田女子江采蘋被选入官,得唐玄宗宠幸。江采蘋淡妆 雅服,姿态明秀,善属文词,性喜梅花,唐玄宗名之曰梅妃。后杨玉环入官,梅妃宠爱日衰。唐玄宗在花萼楼,正好外国使节到达,命封珍珠一斛,密赐梅妃。梅妃不爱,以诗交付使者,说是:“为我进御圣上。”其诗云“柳叶双眉久不描,残牧和泪污红蛸。长门尽日无梳冼,何必珍珠慰寂廖。”唐玄宗览诗,怅然不乐,令乐府配以新曲,名曰《一斛珠》。

《一斛珠》始为词作,起自南唐后主李煜。

北宋著名词人晏几道作此调四词,改调为“醉落魄”,其体制与李煜之词全同,遂为宋人常用之体。

如晏几道《醉落魄》词:

天教命薄。青楼占得声名恶。对酒当歌寻思著。月户星窗,多少旧期约。

相逢细语初心错。两行红泪尊前落。霞觞且共深深酌。恼乱春宵,翠被都闲却。

2、再说诗题

周紫芝此词的词牌后有“重午日过石熙明,出侍儿鸳鸯”。

“重午日过石熙明,出侍儿鸳鸯”,可视为题目,也可做小序看。

题目,大约就是文章的眼睛吧!所以,题目也要仔细看过。

所谓重午,也就是重五,指农历五月初五日,因有两个“五”,故曰“重五”,也就是端午节。

所以,该词的题目是说:

作者在端午节拜访石熙明,当日,石熙明还让自己的侍女鸳鸯一同参加聚会。

石熙明。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目录》第三十四卷《书家传十三·宋三》下有石熙明,书云:

“石熙明摹刻兰亭,笔墨虽肥而意度亦有可取。(屠隆贴/笺)”

可知,石熙明,宋人,或为书法家。

这是解题。

二、上阕

薰风池阁。小红桥下荷花薄。沙平水浅山如削。水上鸳鸯,何处风吹落。

上阕所写如下:

端午节候,时在夏日,暖风吹过池台楼阁。

小小红桥之下,因夏日的东南风吹过,那一池的荷花,被风掀动,似乎也显得孤单薄弱。

闲看四边,沙滩平整、碧水清浅、青山如削。

再看那游荡在水上的鸳鸯,悠游自得,也不不知道,这双宿双栖的鸟儿,是从哪里被风吹落的?

不看题目,只看上阕文本,全是一片写景笔法,似乎无他。

既然有题目在,那就须联系题目,再看一过。

因为此日聚会,有侍女鸳鸯在侧,结合这一讯息,再来看作者笔下之景,细细思来,又可品味出其中爱怜与婉约:

比如,红桥用“小”,荷花曰“薄”,比如水“浅”,比如山“削”。最要紧的,是那景中的“鸳鸯”和侍儿鸳鸯,二者重合。不知这景中的“鸳鸯”是真是假,不知这景中的“鸳鸯”,是不是作者联系到侍儿的想象?无论如何,作者笔及鸳鸯,意至深处,大约才会有这“何处风吹落”之问?

三、下阙

今朝端午新梳掠。锦丝围腕花柔弱。人生只有尊前乐。前度刘郎,莫负重来约。

上阕写景,景中有人。

下阙写人,人承上景。

今天是端午节,为了这节日,她还特意打扮,进行了梳妆。

端午节,有五彩线合绳,系于手腕的习俗。这一天,她锦丝合绳,系于玉腕之上,柔弱如花。

看看眼前人,想想各种事,这人生,大约只有饮酒才是唯一的乐事了。

唐人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云:“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今日相聚,乃人生乐事,一定要记住,不要辜负了他日重聚的约定,就如唐诗所云“前度刘郎今又来。”。

上阕写景,将人寓于景中,不露痕迹,可谓巧手。景中鸳鸯,侍儿鸳鸯,是虚中实,也是实中虚。

下阙抒怀,将景含在情中,不见风云之状,可谓妙工。“花柔弱”,是花中人,也是人中花;既是花自柔弱,人自如花。

至此,该词基本说完。

四、作者周紫芝

周紫芝(公元1082年~公元1155年),字少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安徽宣城市)人,南宋文学家。

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中进士;十五年(公元1145年),为礼、兵部架阁文字;十七年(公元1147年),为右迪功郎敕令所删定官;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出知兴国军(治今湖北阳新),后退隐庐山。交游人物主要有李之仪、吕好问、吕本中、葛立方以及秦桧等,曾向秦桧父子献谀诗。约卒于绍兴末年。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 、《竹坡词》。有子周畴。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