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样努力,才能让自己变得优秀?

让人绝望的不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而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会】努力”。因为努力是讲究方法的,错误的努力只会让你事倍功半,越来越倦怠;正确的努力则会让你更容易坚持下去,也更容易让你的努力产生复利效应。

一、优秀的人,是成长型思维的人

你看待事情的方式,会从根本改变身体对它的反应。人在面对竞争、失败、挫折时,思维方式会分成两种:固定型与成长型。

1、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能力是无法改变的。“输了怎么办?不做没把握的事……反正努力也赢不过厉害的人,那又何必努力?”这些都是大脑自我保护机制的一种,固定型思维的人想赢过别人,但又认为现状无法改变,为了维护自尊,便会采取这些看似合理、实则导致自己成长停滞的行为。

2、而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则是认为自己还会不断学习与成长,现在还不是最好的时刻。将压力视为挑战,把眼下无法克服的阻碍当作成长的契机,相信总有一天有能力解决而持续成长。

3、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对我们的表现有着深远的影响。只要培养成长型心态与思维,相信肯努力就会带来技能,就更可能接触帮助成长的良性压力。这些良性压力带给你的不是干扰、焦虑或痛苦,而是帮你把增强的生理刺激转化为表现时的爆发力。

二、优秀的人,懂得有效管理“过劳倦怠感”

过劳倦怠,常常出现在竭尽所能发挥自我的人身上。比起优秀的人,我们需要花费更大的心力去完成同样一件任务,也因此更容易产生过劳倦怠感,进而影响我们的表现与持续性。

可是,优秀的人同样会产生过劳倦怠感,只不过他们更懂得如何有效管理,这也是为何顶尖的人可以保持巅峰表现,又能展现一派轻松的关键。

关于过劳倦怠感的解决方案,包括以下几种:

1、休个长假让自己彻底休息。这样做很多时候都很有效,但不见得人人都有这种选择。

2、在压力和休息之间轮流切换。绩效高手知道自己能承受的压力是有限度的,并且会认真看待那个极限。他们通常是以 50~90 分钟的密集工作为一个单位,两次密集工作之间会穿插短暂的 7~20 分钟休息。这样在压力与休息之间轮流切换,可以让人维持巅峰表现所需要的体力、心力和热情。

持续精进与成长的关键,就在于找出自己的压力临界点,我们的目标就是逼近临界点,然后在那之前安排短暂的休息,让自己更加耐压。但要注意,有时不小心逼得太紧超出了临界点,就会开始感到筋疲力竭。

3、透过反馈与分享。行为科学提供了一种管理倦怠的替代方法,当你感到过劳倦怠时,不需要抽离当前的工作,只是需要换另一种方式更贴近工作。华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将这种方法称之为“反馈有好报(give back to get back)”,也就是找机会反馈你投身的领域,比如说当教练指导后进,或是在社群平台上分享一些诚挚的建议。

反馈的焦点在于帮助他人,进而启动大脑的奖励和愉悦中心,这不仅可以让你感觉良好,也可以帮你把正向情绪与初衷重新连结起来。反馈往往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从而消除过劳倦怠的感觉。

这么做唯一的标准是,所反馈的东西与从事的领域必须密切相关,而且付出是不期待任何回报的。

三、优秀的人,懂得在心流区内刻意练习

心理学家米哈里提出了“心流模型”,说明了顶尖高手是如何进入“忘我的化境”,也解释了如何让自己承受适度压力来促进成长。

1、心流的产生与一件事情的挑战度,以及我们对应这件事的技能度有关。如果挑战度偏高,技能度不足,我们会感到担忧或焦虑,技能度适中,我们则会感到亢奋而不会觉得无聊。相反地,如果挑战度与技能度都偏高,我们就容易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进入心流。

2、找出“甜蜜点与超出一点点”的最适压力区。承受适度压力是促进成长的好方法,这样的适度压力称之为“勉强可完成的挑战”,它就位于右上角的心流区。

3、熟能生巧光靠练习不够,必须巧妙地下功夫(刻意练习)。专业与否,跟你投入多少时间做那件事无关,而是看你在投入时间内下了什么功夫,把“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投入在这个“恰到好处的压力点”区域。如果觉得做起来游刃有余,下次就挑选难一点的挑战;反之,如果觉得做起来很焦虑或急躁不安,下次就稍微调降难度。

持续在心流区中刻意练习,将恰到好处的压力点区域不断向右上方推移,就是顶尖高手持续精进、突破极限的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