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乐当选总统,为什么要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二战期间,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主导着世界格局的走向,俗称“三巨头”。而引领法国恢复大国地位的戴高乐,也渐渐地走入人们的视野。然而,在二战即将结束时,罗斯福突然病逝,没有看到二战胜利结束,可谓是遗憾。

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1945年7月丘吉尔在首相竞选中落选。同年11月,戴高乐当选为法国总理。丘吉尔在给戴高乐的贺信中,借用普卢塔克一句名言:“对伟大人物忘恩负义,这是强大民族的特点”,接着他又表明:“普卢塔克说错了。”


然而,普卢塔克没有说错,不到2个月,戴高乐宣布辞职。

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事平息。被奴役4年的法国,在戴高乐不屈的抗争下,不仅取得了法兰西民族的自由解放,而且重新跻身于大国行列,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尽管戴高乐拥有崇高的威望,但现实却让他越来越失望。

首先,对外政策的变化,遭到民众反对。在战时,戴高乐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恢复法国的独立和法兰西民族的尊严,但战后,受美国、英国的影响,他更在意海外殖民地的归属问题,从而失去一贯独立的对外政策,引起了民众的不满。

其次,政府管理议会的想法落空。按照戴高乐的设想,法国实行总统制,总统由人民直接投票选举,并由总统组建议会,充分表达人民的意愿。但制宪委员会取消法国总统的权力,规定总统由议会选举,政府只听命于议会。这让他很失望。

更让他失望的是,各种政治势力旧病复发,相互勾心斗角,反对他的一些政党势力日益扩大,戴高乐与议会的矛盾愈发激烈。他提出的全民公投提案,遭到各路政党的反对,向来不屈服的戴高乐宣布辞职。但没有人挽留他,就像丘吉尔一样,他被抛弃了。

要知道,只有55岁的戴高乐,正是精力充沛、大干事业的年龄,却选择了辞职。尽管媒体都以遗憾和痛惜的语言报道了这则新闻,认为他是逃避困难,但从其声明中可以看出,他辞职并不是逃避困难,而是表达了对当时法国政界的不满。

辞职后的戴高乐,几乎过着隐居生活,撰写回忆录。新政府准备将其战时临时准将衔提升为元帅,被他婉言谢绝。也就是说,他退休后只能享受上校待遇。同时,他拒绝接受一切政府颁发的各类奖章,甚至杜鲁门送他的飞机,也献给了空军。

那么,戴高乐与丘吉尔退出政坛有什么不一样吗?

如果说他们俩人谁更像政治家、政客,想必大家一定会说是丘吉尔;如果说谁更直来直去,没有太多手腕,恐怕非戴高乐莫属。作为军人出身的戴高乐,举止言谈中没有太多的圆滑、世故。因此,他们退出政坛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一是,方式不一样。丘吉尔是凭借战时首相踏入政治舞台的,成为二战中欧洲坚持抵抗的象征。他对自己能够继续当选为首相,可以说是信心满满、志在必得。殊不知,竟然竞选失败,被民众抛弃。而戴高乐则是主动提出辞职,被议会抛弃。

二是,倡导的施政理念不同。战争结束后,丘吉尔继续坚持“军事建国”,不放弃对殖民地的管理,与民众希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意愿不符合。而戴高乐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改革旧有体制,遭到各路政党、议会的反对和抵制。

更明显的区别在于,丘吉尔表现出来的权力欲望更强烈。由于“一时大意”落选的丘吉尔,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他一方面接受福利国家的理念和制度,另一方面利用经济不景气和冷战后东、西方对立的影响,凭借政治手腕再度成为英国首相。

反观戴高乐,却没有太多政治野心。尽管也曾创建法兰西人民联盟,参加竞选,但没有什么手段,惨遭失败。一段时期内,他四处游历,多次前往非洲和太平洋法属殖民地,他的生活显得格外平静,但他仍然关注时局。

直到13年后,国内通货膨胀严重,预算开支失衡,经济形势极为严峻;以及内阁不稳定和阿尔及利亚问题,导致法国政体面临严重的危机。来自各界的政要和民众都希望戴高乐复出,救国家于水火之中。在人们的期盼下,戴高乐重新执政。

上台后的戴高乐,大刀阔斧的改制,坚持独立外交。

1959年1月8日,戴高乐宣誓就任法国总统。在青年时期,他就十分反对政府职能被弱化,“杂乱无章”的议会制等不合理的政治体制。战后,他曾进行变革,但与“顽固派”的抗争中,他“被迫”辞职。现在,他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

首先,支持原属殖民地独立。二战结束后,掀起了一场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的热潮,阿尔及利亚也不例外,但却遭到法国的镇压,引发全世界的不满。戴高乐上台第一步就是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并签订友好协议。

其次,坚持独立外交,不做冷战“牺牲品”。为了减少美、英两国的影响,戴高乐一面积极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实施财政改革,发行新法郎,取消关税壁垒,使法国的产品面向欧洲竞争市场,拉动了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极力主张继续推行核武器研发,增加国际话语权,并拒绝美国的控制和监视,逐渐撤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时,他拒绝英国加入欧共体,倡导建立一个欧洲人的欧洲,并以此摆脱冷战时期形成的两极对立,提高法国地位。

更重要的是,戴高乐提出采用普选方式直接选举共和国总统。尽管提议遭到议会和政界人士的强烈反对,但他依然根据宪法赋予他的权利将议会解散。最后,法国人以62.2%的大多数赞成,通过了这项提议。

也是众望所归,1965年,法国举行了首届总统普选,戴高乐以54.8%的选票击败对手,就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他组建议会,将政府的权力最大化,并在重大决策上,通过全民公决的方式寻求民众的支持。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法国经济结构日益走向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戴高乐再一次“挽救”了法兰西,他在外交政策上,始终坚持拒绝屈从于任何外来势力,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这一政策,即使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依然影响着法国。

不管怎么说,戴高乐不惜以辞职也要坚持自己的观点,符合他的性格,但从战术上来讲,“以退为进”确实让他成功实现了他毕生的愿望。看来,关键时候,法国人没有忘记他,因为他心里只有法国。

大家认为呢?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戴高乐》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